蚺蛇肉

别名:

蟒蛇 、蟒、王蛇、南蛇、埋头蛇、王字蛇、琴蛇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蟒科动物蟒蛇除去骨脏及皮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采收和储藏:夏、秋两季,捕杀蟒蛇时用绳缚住头部,尾部用带绳的铁钩钩住肛门,两头拉紧,固定在柱子上,先在肛门前切小口,割断血管放血,然后剖腹去骨脏,剥皮,剔出脂肪,洗净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英文名称:

Python

药材类别:

性味:

《纲目》:甘,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祛风活络;杀虫止痒。主风痹;瘫痪;疠风;疥癣;恶疮

用量:

内服:适量,煮食,浸酒;或焙干研末。

药用部位:

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肉。

植物形态:

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临床应用:

1. 孟诜:作脍食之除疳疮;小儿脑热,水渍注鼻中;齿根宣露,和麝香末敷之。
2.《食疗本草》:主温疫气,可作脍食之。
3.《本草拾遗》:主喉中有物,吞吐不得出者,作脍食之。
4.《纲目》:除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厉风,疥癣恶疮。

主治:

主治风痹,瘫痪,疠风,疥癣。

附方:

①治诸风瘫痪,筋挛骨痛,痹木瘙痒,杀虫辟瘴,及疠风疥癣恶疮:蚺蛇肉一斤,羌活一两(绢袋盛之)。用糯米二斗,蒸熟,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乃下饭,密盖,待热取酒,以蛇焙研和药,其酒每随量温饮数杯,忌风及欲事,亦可袋盛浸酒饮。(《濒湖集简方》蚺蛇酒) ②治狂犬咬人:蛇脯一枚,炙,去头,捣末,服五分匕,日三。(《千金方》)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煮食、浸酒或焙干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