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藤

别名:

捆仙绳(《天宝本草》),糯米菜(《峨嵋药植》),糯米草、米浆藤(《贵州民间方药集》),生扯拢、筲箕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铁箍蔓草(《贵阳民间药草》),玄麻根(《四川中药志》),红米藤、红饭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雾水葛、自消散、铁节草(《广西中草药》),小铁箍、小粘药、红头带(《云南中草药》),红石薯、猪仔菜、贯线草(《福建中草药》),土加藤(《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nostegia hirta(Bl.)Miq.[Urtica hirtaBl.;Memorialis hirta(Bl.)Wedd.]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凉。无毒。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甙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3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

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卧,长达1m左右,通常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狭卵形、披针形或卵形,长3-11.5cm,宽1.2-2.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无毛或疏生短毛,上面稍粗糙;基生脉3条。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淡绿色;雄花有细柄,花蕾近陀螺形,上面截形,花被片5,长约2mm,雄蕊5,对生;雌花近无梗,花被结合成筒形,上缘被白色短毛,内有雌蕊1,柱头丝状,脱落性。瘦果卵形,长约1mm,先端尖锐,暗绿或黑色,有光泽,约有10条细纵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土壤以较湿润、肥沃的夹砂土较好。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于3~4月播种。整地后,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7cm,要穴大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1hm2用种子7.5kg,与草木灰、人畜粪水拌匀撒穴里。田间管理 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4~5株,并除草、追肥1次。在6月、8月、11月各再中除、追肥1次。以后每年出苗时和5月、11月各中除、追肥1次。肥料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冬季施土杂肥。

药物性状: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润湿展平后,3条基脉明显,背面网脉明显。有时可见簇生的花或瘦果,果实卵形,顶端尖,约具10条细纵棱。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

1.《天宝本草》:治跌打伤,痒疬,诸疮痈疽发背。
2.《峨嵋药植》:根:捣烂,敷洽刀枪伤。
3.《贵州民间方药集》补虚,催乳。
4.《民间常用单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
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5.《四川中药志》健脾补肾。
治乳炎及小儿疳积。
6.《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疗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7.《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
治痢疾,痛经。
8.《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治吐血,湿热白带,对口疮,跌打肿痛。

主治:

主治疗疮,痈肿,瘰疬,吐血,痢疾,妇女白带,跌打损伤,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附方:

①治湿热白带:鲜蔓薴麻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积食胀满:糯米藤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痈疮脓肿:雾水葛适量捣烂,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广西中草药》) ⑤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⑥治对口疮:鲜蔓薴麻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⑦治痢疾,痛经:糯米草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10~15g(鲜者50~1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