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别名:

鱼鳅、鳛、鳅、鳅鱼、和鳅、鱃、泥鳅、委蛇、粉鳅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大鳞泥鳅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2.Cobitis taenis Linnaeus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喜栖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富有植物碎屑的游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天气闷热时浮出水面呼吸,水干涸则钻入泥土中一般2冬雌性成熟。6-7月产卵。杂食性。2.喜居于泥底水质较肥的浅静水中,以高等植物叶片为食。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资源分布:1.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2.舂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英文名称:

Oriental weatherfish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药用部位:

为鳅科动物泥鳅的肉或全体。

植物形态:

1.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2.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3.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肛门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养殖技术,泥鳅生长发育到2龄后性腺成熟,雌醺身长度与怀卵量有关,体长20cm的雌鳅怀卵24000粒以上。卵径1.2-1.5mm,黄色半透明,粘性卵。每年5-7月,水温在18-20℃时为产卵盛期.多产在水草丛生的流水处。鳅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关,当水温为15℃时,孵出时间需要4天,当水温25℃时,仅2天即可。初生鱼苗,全长约3.7mm,吻端有粘着器官,可使鱼体悬挂在鱼巢上,依靠卵黄供自身营养。3天后,鱼苗全长5.3mm,腰点出现,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这时可钭鱼巢移出孵化池。泥鳅苗种培育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鱼苗培育,将全长5.3mm的鱼苗部育到10mm左右。第2阶段是从1cm培育到3cm或更大。饲养管理,泥鳅饲养管理大致分为孵化管理、鱼苗管理、鱼种管理、成鱼管理等几个时期。饲养3-4个月的鱼种,何等长达100mm,体重可达11g;饲养1年后,体重可达15g。另外,泥鳅也可稻田养殖。也可与其他鱼种混养。在养殖过程中可投喂含有鱼粉、蚕蛹粉、米糠、麸皮等成分的混合饲料,以作补充。每日投喂1-2次。

临床应用:

1、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
2、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 3、治久疮不愈合:泥鳅醋炙为末,掺患处。
4、治湿热皮肤起疹发痒:泥鳅、鱼鳅串、侧耳根、蒲公英。
共炖汤服。
5、治疥癣发痒:泥鳅、侧耳根、鱼鳅串、老君须、一枝箭。
共炖汤服。

主治:

主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附方:

①治消渴饮水无度:泥鳅鱼十头(阴干,去头尾,烧灰,碾细为末),干荷叶(碾细为末)。上二味等分。每服各二钱匕,新汲水调下,遇渴时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圣济总录》沃焦散) ②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濒湖集简方》) ③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 ④治久疮不愈合:泥鳅醋炙为末,掺患处。 ⑤治上下肢肌肉隆起处肿痛:泥鳅合食盐、冷饭拉捣敷患处。(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调中收痔:鳅鱼同米粉煮奠食。(吴球) ⑦治湿热皮肤起疹发痒:泥鳅、鱼鳅串、侧耳根、蒲公英。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 ⑧治疥癣发痒:泥鳅、侧耳根、鱼鳅串、老君须、一枝箭。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