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鹤虱

别名:

虱子草、野胡萝卜子、窃衣子、鹤虱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ucus carota L.采收和储藏:春季播种的于夏季采收,秋季播种的于冬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旷野或田间。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英文名称:

FRUCTUS CAROTAE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辛,性平。有小毒

归经:

入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杀虫;消积;止痒。主蛔虫;晓虫;绦虫;钩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阴痒

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药用部位:

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20-120cm。全株被白色粗硬毛。根细圆锥形,肉质,黄白色。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2-15mm,宽0.5-4mm,先端尖,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cm;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而细长。复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长10-55cm,有糙硬毛;总苞片多数,叶状,羽状分裂,裂片线形,长3-30mm;伞辐多数,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双悬果长卵形,长3-4mm,宽2mm,具棱,棱上有翅,棱上有短钩刺或白色刺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南鹤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山区、半山区以及平原地区均可栽种。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播前需浸种催芽,存季于3-4月,秋季于8月初条播、覆浅土,保持土壤湿润,5-8d出苗。田间管理 发芽后,一般间苗2-3次,同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施肥。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双悬果椭圆形,多裂为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基部钝圆,背面有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横向黄白色钩刺,长可达1.5mm,次棱间凹下处有不明显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分果的接合面较平坦,有3条暗色纵纹(油管)及3条弧形脉纹(维管束),脉缘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辣后苦。 以籽粒充实、种仁类白色、有油性者为佳。显微鉴别: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次棱翅上大形钩刺长300-980μm,基部直径75-265μm,先端具一至数个横向或倒钩状弯曲的单细胞非腺毛;主棱上有单细胞非腺毛,长85-280μm,基部常有数个细胞形成枕状垫。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每条次棱的基部各有一大型油管,接合面有2个扁长圆形油管,内含黄棕色物;主棱脊内侧各有一细小维管束,接合面有2个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种皮1列薄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种脊维管束位于接合面中央。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后者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主治:

现代研究,南鹤虱醇提物对离体猫心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对离体大鼠小肠、大鼠子宫、猶支气管等平滑肌均显示舒张作用;南鹤虱的苷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和呼吸抑制作用,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的蛙惊厥有轻度保护作用。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3~12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