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别名:
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2.Pyrus pyrifolia (Burm.f.) Nakai[Ficus pyrifolia Burm.f.]3.Pyrus ussuriensis Maxim.采收和储藏:8-9月当果皮呈现该品种固有的颜色,有光泽和香味,种子变为褐色,果柄易脱落时,即可采摘。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白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干旱寒冷地区山坡阳处。2.沙梨:生于海拔100-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3.秋子梨:生于海拔100-2000m的寒冷干燥的山区。资源分布:1.白梨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等地。2.沙梨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3.秋子梨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英文名称:
fruit of Bretschneider pear, fruit of Sand pear, fruit of Ussurian pear
药材类别:
性味:
味酸、甘,性凉。无毒。
归经: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
清肺化痰;生津止渴。主肺燥咳嗽;热病烦燥;津少口干;消渴;目赤;疮疡;烫火伤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生食,1-2枚;或捣汁;或蒸服;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点眼。
药用部位:
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实。
植物形态:
1.白梨 乔木,高达5-8m。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幼时有柔毛;二年生的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叶柄长2.5-7cm;托叶膜质,边缘具腺齿;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3.5-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带刺芒尖锐齿,微向内合拢,初时两面有绒毛,老叶无毛。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cm总花梗和花梗幼时有绒毛,花梗长1.5-3cm;花瓣卵形,长1.2-1.4cm,宽1-1.2cm,先端呈啮齿状,基部具短爪;雄蕊20;长约花瓣的一半;花柱5或4,离生,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微扁,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2.沙梨 本种与白梨的区别为:叶片基部圆形或近心;果实褐色。花期4月,果期8月。3.秋子梨 本种与2种的区别为:叶形大,长5-10cm,宽4-6cm,叶边刺芒长;花柱5;果实黄色,果梗长1-2cm。花期5月,果期8-10月。
药物采收:
1.生物学特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比苹果强。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冬季最低温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多数品种可安全越冬。根系发达,喜光喜温,宜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缓坡山地种植,尤以砂质壤土山地为理想。2.栽培技术:多用于嫁接。春季移栽的棠梨苗,只要管得好,可于当年8月进行腹接,年底或来春即可出圃。定植时间以落叶后至萌芽前这一阶段为最好,行株距一般7m×5m,每1HM2300株左右。3.可间种豆类、花生等矮杆作物。注意施肥和整形修剪。4.病虫害防治:黑星病,为害枝和叶和果实,喷1:2:200波尔多液,以后每隔半月喷药一次,连喷4-5次。
药物性状:
1.白梨 果实多呈卵形或近球形,通常直径5-7cm,先端有残留花萼。基部具肥厚果柄,长3-4cm,表面黄白色,有细密斑点。横切面可见白色子房4-5室,种子倒卵形,微扁,长6-7mm,褐色。果肉微香,多汁,味甜微酸。干品为圆形横切片,多卷缩,直径2-2.5cm。外皮淡黄色,有细密斑点。果肉黄白色,有的可见子房室,或灰褐色种子。气微,味甜微酸。 2.沙梨 果实近球形,先端微向下陷,先端无宿萼。表面浅褐色或棕褐色,有浅色斑点。横切面可见子房室2-5,种子楔状卵形,稍扁平,长8-10mm,黑褐色。干品多为切片,常皱摺或粘叠在一起,展平后呈圆形薄片,宽4-5-7cm,厚约1mm。外皮深棕色,常具灰白色斑点稀疏散在。果肉厚,占片面的大部分,黄棕色,粗糙,略呈颗粒状,横切片的中部可见5室,每室具1颗黑褐色种子,有时种子脱落而呈空洞状。质稍软,微具糖性。气微,味甜。 3.秋子梨 果实近球形,较小,直径2-6cm,顶端有残存宿萼,基部微下陷,果柄长1-2cm。表面稍绿色,稍带褐色或黄色,常有红色斑点。干品果皮褐绿色,有棕色斑点。
临床应用:
①《本草衍义》:"梨,多食则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 ②《纲目》:"《别录》着梨,止言其害,不着其功,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用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
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
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
" ③《本草经疏》:"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故苏恭主热嗽止渴,贴汤火伤;大明主贼风心烦,气喘热狂;孟诜主胸中痞塞热结等,诚不可阙者也。
《本经》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过于冷利也;乳妇金疮不可食者,以血得寒则凝而成瘀为病也。
凡人有痛处,脉数无力,或发渴,此痈疽将成之候,惟昼夜食梨,可转重为轻。
膏粱之家,厚味酽酒,纵恣无节,必多痰火卒中痈疽之病,数食梨,可变危为安,功难尽述。
" ④《重庆堂随笔》:"梨,不论形色,总以心小肉细,嚼之无渣,而味纯甘者为佳。
凡烟火、煤火、酒毒,一切热药为患者,啖之立解。
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
主治:
主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 保护肝脏,降低血压 梨中的B族维生素,能保护心脏,增强心肌活力,降低血压;梨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止咳,助消化 梨所含的配糖体及揉酸等成分,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梨中的果胶含量也很高,有助于消化,通利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