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子草

别名: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riopolitanum Hanc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河滩、沟、塘边湿地,常成片生长。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微辣,无毒。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四川中药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及陈寒。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药用部位:

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茎平卧,节上生根,多分枝,直立成丛,高5-15cm,带暗红色,密被长鬃毛,上部节间被长腺毛。叶互生;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密被长毛;托叶鞘膜质,短筒状,长2-4mm,密被长伏毛,先端截形,有长缘毛,近叶一侧开裂。叶小形,狭长圆形或狭披针形,长0.4-2.8cm,宽2-7m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白色长伏毛及粒状细点,间有长眼毛,叶缘有长缘毛或腺毛。头状的短总状花序,花密集,单一顶生,基部承托以一叶状总苞片,花序梗密生长腺毛;苞片三角状卵形,长约2.5mm,膜质,密生伏毛,具长线毛,每苞内生1花;花梗远伸出苞片外,密生腺毛;花淡紫红色,长3-5mm,花被5深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花药暗紫色;雌蕊1,花柱2,伸长,超出花被, 2/3以下合生。瘦果椭圆形,扁平,两面凸起,长约2.2mm,宽1mm,暗褐色,表面密布细纹,有光泽,全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果期7-11月。

药物性状:

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蓼 P.Lapathifo-lium L.(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 P.Japonicum Meissn.(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临床应用:

1、治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洗。
2、治太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
3、治疟疾日久不愈:红蓼子草一根,煨酒服。

主治:

主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

附方:

①治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冼。 ②治太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 ③治疟疾日久不愈:红蓼子草一根,煨酒服。 ④治羊毛疔:红蓼根四两。捣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烟头七个,鱼鳅串二两,马蹄草七个,煨酒乘极热时服一杯,更妙。(选方出《重庆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水煎或酒煎,10~25g。外用,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