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葵
别名:
藤罗菜、藤七、红藤菜、藤菜、滑菜果、潺菜、寸金丹、胭脂菜、胭脂豆、软姜子、粘藤、白虎下须、猴子七、薛葵、蘩露、承露、天葵、藤葵、胡燕脂、藤儿菜、滑藤、西洋菜、御菜、燕脂菜、紫草、燕脂豆、木耳菜、藤露、紫葵、紫豆藤、软藤菜、滑腹菜、红鸡屎藤、葵、繁露、染绛子、荞菜七、篱笆菜、软姜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叶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sella alba L.[B.rubr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叶或全单,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北方少见。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大、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接骨止痛。用于阑尾炎,痢疾,大便秘结,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汁涂。
药用部位:
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叶或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株肉质,光滑无毛。茎长达3-4m,分枝明显,绿色或淡紫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3cm ;叶片宽卵形、心形至长椭圆形,长2-19cm,宽2-16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间或下延,全缘,叶脉在下面微凹,上面稍凸。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23cm,单一或有分枝;小苞片2,呈萼状,长圆形,长约5mm,宿存;花无梗,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个,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丝在蕾中直立;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具多数小颗粒突起。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mm,暗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所包裹。种子近球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肉质,圆柱形,直径3-8mm,稍弯曲,有分枝,绿色或淡紫色;质脆,易断,折断面鲜绿色。叶微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心形或长椭圆形,长2-14cm,宽2-12cm,全缘,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或圆形;叶柄长1-3cm。气微,味甜,有粘性。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1列。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叶肉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及草酸钙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图2)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皮层较宽,散有粘液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型,大小不等,呈不规则环状排列。髓部宽广,散有粘液细胞。
临床应用:
1、关节肿痛 组成:鲜落葵根茎80.0克,猪前脚蹄2节 用法:加入水适量共烛烂,食肉饮汤,分2次服。2、便秘兼小便赤涩 组成:鲜落葵150.0克,白豆腐1块 用法:加入水适量,共炖熟食用。
3、湿疹 组成:鲜落葵40.0克,猪瘦肉80.0克 用法:加入水适量炖烂,食肉饮汤,早晚各服1次。
4、无名肿毒 组成:鲜落葵叶、鲜咸丰草、鲜火炭母草、鲜水丁香、鲜乌甜仔菜各15.0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
5、阑尾炎 组成:鲜落葵150.0克(清水洗净) 用法:水6碗煎2碗,分2次服用。
6、痈肿、疗疮 组成:鲜落葵叶11.3克,鲜乌子仔草叶11.3克,鲜山泽兰11.3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部。
7、外伤出血 组成:鲜落葵叶18.8克,冰糖7.5克 用法:共捣烂,外敷伤处。
8、小便短赤 组成:鲜落葵37.5克,鲜白茅根37.5克,海金沙藤18.8克,车前草30.0克,金钱草18.8克 用法:水6碗,煎2碗,分2次服。
附方:
①治大便秘结:鲜落葵叶煮作副食。(《泉州本草》) ②治小便短涩:鲜落葵每次二两。煎汤代茶频服。(《泉州本草》) ③治久年下血:落葵一两,白肉豆根一两,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胸膈积热郁闷:鲜落葵每次二两。浓煎汤加酒温服。(《泉州本草》) ⑤治手脚关节风疼痛:鲜落葵全茎一两,猪蹄节一具或老母鸡一只(去头、脚、内脏)。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疔疮:鲜落葵十余片。捣烂涂贴,日换一至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阑尾炎:鲜落葵二至四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外伤出血:鲜落葵叶和冰糖共捣烂敷患处。(《闽南民间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