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别名:
花鹿茸、马鹿茸、斑龙珠、梅花鹿茸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等的雄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鹿茸每年可采两茬。头茬茸包括“二杠锯茸”和“三杈锯茸”。另外还有计划地采收少量的“二械吹茸”和“三杈砍茸”。砍茸是将鹿杀死取下连同头骨的鹿茸,价格昂贵,头茬茸为高档产品,可出口换汇。鹿茸加工在我国传统方法为“水煮法”,近年来又研究出“微波及远红外线法”,加工产品也分为“带血茸”和“排血茸”两种。第2次采收的二茬茸和幼鹿“初角茸”均骨化程度高,加工也简单,属低档产品。马鹿茸比梅花鹿茸茸大,一般都加工成“带血茸”。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英文名称:
Hairy Antler, Hairy Deerhorn
药材类别:
性味:
性味甘;咸;性温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主肾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虚劳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筋骨痿软;小儿五迟;女子崩漏带下;阴疽
用量:
内服:研粉冲服,1-3g;或入丸剂,亦可浸酒服。
药用部位:
为鹿茸科脊椎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耳大直立,颈细长,躯干并不粗大,四肢细长,尾短。臀部有明显的白色块斑。仅雄鹿有角,直伸,表面有凹凸,角分四岔,间有六岔,眉岔斜向下伸,第二岔与眉岔相距较远。夏毛常红褐色,冬毛长而密,呈棕灰色或棕黄色,四季均有白色斑点,其外缘是黑色,夏季白斑更显著。腹部及鼠蹊部毛白色。野生或饲养,野生者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分布甚广,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山区均有之。
植物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 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喜群居,性温顺,善跳跃,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徒习性,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植物性食性,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什叶、果实、树皮和杂草。食性广泛,对酸、甜、苦味的食物均可采食。尤对作树的细枝、嫩叶和果实更喜食。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4-8月份为生茸期,到9月初鹿用停止生长,鹿茸皮脱落,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权的裸露骨用质,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养殖技术 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每年9-11月份时,公鹿变得膘肥体壮,颈围粗,毛色暗,阴囊下垂,性暴好斗,常与其他公鹿争偶。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4次,每次持续18-36h。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①群公群母式,即将25-30只参配母鹿与3-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外;②单公群母或,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20只母鹿组群配种。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即每日早、晚,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配后即将公鹿拨出。④人工授精,其中包括采精,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妊娠期为235d左右。每年5-6月份为产仔期。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双仔率仅占5%-15%。初生子鹿要保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饲养管理 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驯化是技术关键。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如人工哺乳,幼鹿训练等。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梅花鹿以各种粮、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以农作物茎、叶和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还要每天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为保证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公鹿生茸期、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在驯化的基础可将公鹿、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引导到牧场上去放,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放牧管理亡要防止鹿只逃失;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的定时、定量、定点投料给水的词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疾病防治 养鹿人员每天对鹿只活动情况、采食、饮水、排便等进行细致观察。对发病鹿要提倡早发现,早治疗鹿病基本上可分为疾病和普通满两类。疫病吃害大,主要有结核病,坏死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和血尿病等,要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普通病主要有食毛症,饲料中毒,奇生虫病等。中要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阻断病源,并对患病鹿对症治疗来解决。马鹿养殖要点与梅花鹿大致相似,其体形较大,生序竞争能力强,野生鹿较多,每年配种、产仔和上茸明都要稍早于梅花鹿。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1)梅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使者习称“二杠”,主使习称“大挺”,长14-21cm,锯口直径4-5cm,跑银口约1cm处分出侧技,习称“门庄”,长9-15cm,略细;顶端钝圆而微弯。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密被红黄色或棕黄色的细茸毛,下部毛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面白色,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成。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疏而粗。二连茸与头连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而上细,下部有纵校筋。皮灰黄色,毛较粗糙,据目外围往往骨化,质较重,无腥气。(2)马鹿茸较粗大,分叉较多,l个侧技者习称“单门”,2个老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淡黄色。①表皮用质层表面颗粒状,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②毛茸毛于中部直径13-50μm,表面由扁平细胞(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细胞的游离线指向毛尖,皮质有棕色色素,髓质断续或无。③毛根常与毛囊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④骨碎片表面有纵纹及点状孔隙;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棱形,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横断面和见大的圆形孔洞,边缘凹凸不平。术骨化骨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角化棱形细胞多散在。
临床应用:
1.《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
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
泄精、溺血。
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
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2.《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无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
《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
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
3. 曹炳章: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觑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
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
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
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惭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
4.《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5.《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6.《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未空心温酒服方寸匕。
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7.《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8.《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
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9.《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主治:
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 临床上常借用其补阳益精、扶正培本之力起内托升陷 作用,用治疮疡久溃不愈、骨折久不愈合、阴疽疮肿内陷不起之证。性功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风心病、房室阻滞、神经衰弱、乳腺增生病、新生儿硬肿症、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等可辨证配伍用之。
附方: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②治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台,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