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头草

别名:

铧头草、犁铧尖、犁嘴草、箭头草、如意草、玉如意、耳钩草、紫金锁、紫花地丁、小甜水茄、瘩背草、三角草、犁头尖、烙铁草、地丁草、紫地丁、紫花地下、羊蹄甲、犁烨尖

来源:

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心叶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ola concordifolia C.J.Wang [V.cordifolia W.Beck.;V.japonic acut.non Langsd.]采收和储藏:4-5月果实成熟期,采收全草,去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林缘、林下开阔草地间、山地草丛、溪谷旁。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英文名称:

all-grass of japanese Violet

药材类别:

性味:

性味苦;微辛;性寒

归经:

归脾、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凉血清肝。主痈疽肿毒;乳痈;肠痈下血;化脓性骨髓炎;黄疸;目赤肿痛;瘰疬;外伤出血;蛇伤

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药用部位:

为堇菜科植物犁头草的全草或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主根粗短,黄白色。叶簇生根际,有长柄,叶片多为三角状卵形,形似犁头,长3~8厘米,宽2~4厘米,基部心形,边缘有钝齿,叶面绿色,背面稍带紫色。春、夏叶丛中抽生花梗,开淡紫色花。果实长圆形,熟时裂成3瓣。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鲜用可随用随采。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向阳、潮湿处。

植物形态:

心叶堇菜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和匍匐枝。根茎粗短,节密生,粗约4-5mm;支根多条,较粗壮而伸长。叶多数,基生;叶柄在花期通常与叶片近等长,在果期远较叶片长;托叶短,下部与叶柄合生,长约1cm,离生部分开展;叶片卵形,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稀肾状,长3-8cm,宽3-8cm,先端尖或稍钝,基部深心形或宽心形,边缘具多数圆钝齿,两面无毛或疏生短毛。花淡紫色;花便不高出于叶片;近中部有2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萼片宽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长约2mm,末端钝或平截;上方与测方花瓣倒卵形,下方花瓣长倒心形;距圆筒状,长4-5mm,粗约2mm。蒴果椭圆形,长约1cm。

药物性状:

本品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临床应用:

1.《植物名实图考》: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肿,解毒。

主治:

用于急性结膜炎,咽喉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外伤出血,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

附方:

①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敷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 ②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痈肿、疔疮、攘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 ④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 ⑤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蛋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 ⑥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酢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盐卤中毒:鲜犁头草捣汁二酒杯,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干品25~50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