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别名:

败酱草[东北]、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黄鼠草、荼、芑、荼草、选、游冬、野苦马、青菜、紫苦菜、堇菜、苦苣、苦荬、天香菜、老鸦苦荬、滇苦菜、苦马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采收和储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山野、路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英文名称:

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

①《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

功效:

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用于阑尾炎,腹腔脓肿,肠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热咳嗽,肺结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肿痛,黄水疮,阴囊湿疹。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天酒地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临床应用: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
耐饥寒。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主治:

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伤,咳嗽,支气管炎,疳积。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莱、酢浆草各一两。同猪肉炖服。(江西) ②治朴蛇瘴:野苦马汁、灯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济方》) ③治慢性气管炎:苦菜一斤,大枣二十个。苦菜煎烂,取煎液煮大枣,待枣皮展开后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药膏一匙,大枣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小儿疳积:苦菜一两,同猪肝炖服。(江西) ⑤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瑶经验方》) ⑥治壶蜂叮螫:苦菜汁涂之。(《摘元方》) ⑦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