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山海棠
别名:
火把花、断肠草、紫金皮、紫金藤、雷公藤、掉毛草、胖关藤、红毛山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pterygium hypoglaucum(Devl.)Hutch.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向阳的灌木丛中或疏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性苦;辛;微温;有大毒
归经:
入脾经、肝经、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血;舒筋接骨;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疝气痛;痛经;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出血不止;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癌肿;跌打骨折;骨髓炎;骨结核;副睾结核;疮毒;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用量:
内服:煎汤,6-15g,先煎;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药用部位:
载《植物名实图考》。为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的干燥根。主产淅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植物形态:
昆明山海棠 落叶蔓生或攀援状灌木,植株高2-3m。根圆柱状,红褐色。小枝有棱,红褐色,有圆形疣状突起,疏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约lcm;叶片卵形或宽椭圆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白色。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0-15cm;花小,白色,花萼5;花瓣5;雄蕊5,着生于花盘的边缘;子房上位,三棱形。翅果赤红色,具膜质的3翅。花期夏季。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有分枝,略弯曲,粗细不等,直径0.4-3(-5)cm。栓皮橙黄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横裂隙,易剥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灰色或淡棕黄色,木部淡棕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涩、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15-35列类长方形细胞组成,内含橘红色物质。皮层狭窄,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及散在的橘红色物质。韧皮部宽阔,有石细胞单个散在。形成层由1-3层细胞组成,排列成环。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木射线组成;导管大型、多呈类圆形,常单个或2-4个,排列较稀疏,木射线1-7列,有的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具纹孔,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及棱晶。 粉末特征:浅黄棕色。①淀粉粒较多单粒,为类球形、椭圆形、多角形、脐点点状、人字形,直径5-20μm,复粒由2-3粒复合而成。②木纤维淡黄色,呈长梭形,多已碎断,直径15-30μm。③草酸钙棱晶及方晶直径10-50μm。④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椭圆形,具纹孔及层纹,直径20-120μm。⑤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壁木化,直径30-180μm。除此,尚可见不规则形橘红色块状物质。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疝气痛、银屑病等。 现代临床多用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肾炎蛋白尿、红斑狼疮、多形红斑、纤维组织炎、恶性肿瘤、骨髓炎、骨结核、附睾结核、神经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附方:
《纲目》:“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故名火把花。因药性毒烈而名断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