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菊花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菊花若出现霉蛀,宜烘干,不宜烈日暴晒,以防散瓣、变色。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不宜用菊花。 野菊花味苦有毒,不宜用。 体虚、脾虚、胃寒腹泻者都不宜饮用菊花茶。 糖尿病人或血糖偏高的人最好单喝菊花,不要加糖或蜂蜜。 过敏体质的人应先泡一两朵试试,若没有问题再多泡,不应过量饮用。 不明确自己体质的人喝菊花茶最好不要加冰糖。 ①有致全身瘙痒、红色皮疹及接触性皮炎等的报道。 ②脾胃虚弱或虚寒、食少、泄泻者不宜用。 ③阳虚之人,或头痛而恶寒者忌用。
要留意菊花的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菊花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
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
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
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
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
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
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
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
《经》曰,治温以清。
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
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
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
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
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
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
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
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
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
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
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
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
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
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
⑧《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
《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
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
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
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
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
世谓头风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
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
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
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
石顽渭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
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
《别录》谓治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
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
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清肃泄热之功用也。
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
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
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
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
海藏谓主肝气不足。
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
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
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
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
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
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