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蚕

别名:

天虫、姜蚕、白僵蚕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幼虫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英文名称:

BOMBYX BATRYTICATUS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辛、咸,性平。

归经:

入胃经、肺经、肝经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用量:

5~9g。

药用部位:

《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 而致死的幼虫干燥体。主产浙江、江苏、湖南、四川 等蚕区。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药材略呈圆柱形,多弯曲不直而皱缩,长约2~5厘米,直径约4~7毫米。头部黄褐色,表面多呈灰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白色粉霜。足8对,呈突起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中间棕、黑不一,多光亮,内有4个褐色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陕西等地。

药物采收:

僵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炒僵蚕:取净僵蚕,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黄色。

药物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临床应用:

1、治小儿惊风:僵蚕、蝎梢各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5g。
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
每服2g,生姜水挽拌均匀,饮服。
2、治咽喉肿痛:僵蚕、牛蒡子各等分。
将以上2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50g做15丸。
每服1丸,饭后含化。
3、治牙痛:僵蚕、藁本、白芷各等分。
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
每用少许涂抹于牙痛处,用盐水漱口即可。
4、治风热头痛:僵蚕、菊花、石膏各200g。
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末。
葱白细研绞取汁。
药末与葱白汁同拌,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温酒送服。
5、治惊痫抽搐:僵蚕、乌头、没药各50g,炙蜈松25g。
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温酒送服。
每日3次。

主治:

用于急慢惊风、癫癎、破伤风、中风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头痛目赤、风火牙痛、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瘰疬痰核、疮疡肿毒等。尤宜于痰热惊风、慢性抽搐之证。 现代常用于癫癎、小儿高热惊厥、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颔下淋巴结炎、腮腺炎、多发性疖肿、乳腺炎、糖尿病、高血脂、小儿呼吸道感染等。

保健应用:

入汤剂,5~9g;研粉服,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粉撒或调敷。散风热可生用,其余多须以麦麸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