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别名:
刺蒺藜、蒺藜子、白蒺藜子、白蒺藜
来源: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药材产地:
生于砂丘、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此外,云南、新疆、青海、吉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等地亦产。
英文名称:
FRUCTUS TRIBULI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辛、苦,微温;有小毒。①《药性论》:味甘,有小毒。②《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③《本经》:味苦,温。
归经:
入肝、肺经。①《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功效: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
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5~7对,长椭圆形,长6~15mm,宽2~5mm,基部常偏斜,有托叶。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花瓣5,黄色,早落;雄蕊10,5长5短;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花期6~7月,果实8~9月。
药物采收:
蒺藜除去杂质。 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药物性状:
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无臭,味苦、辛。
主治:
用于头痛眩晕、胸胁及乳房胀痛、乳汁不通、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现代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白癜风、赘疣、疖肿、小儿秋季腹泻等。
附方:
①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②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③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④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⑤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⑥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⑦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⑧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⑨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⑩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⑾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⑿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