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
别名:
游龙(《诗经》),茏古(《尔雅》),红草(《尔雅·郭璞注》),天蓼、石龙(《别录》),茏鼓(《唐本草》),水荭、大蓼(《本草拾遗》),荭蓼(《汉英韵府》),大毛蓼(《植物学大辞典》),东方蓼(《中国药植志》),水蓬稞(《东北药植志》),九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湖南药物志》),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闽东本草》),家蓼、水红花(《新疆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orientale L.采收和储藏:晚秋霜后,采割茎叶,洗净,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风处阴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资源分布:除西藏自治区外,分布几遍全国。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
归脾、肝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或捣敷;或煎汁洗。
药用部位:
为蓼科植物红蓼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中空,有节,多分枝,遍体密被粗长毛。叶大,互生,广卵形或卵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浑圆或稍为心形,全缘呈浅波状,叶柄长;托鞘膜质,被毛,顶端常扩大而成一广展或外反的小片。圆锥花序顶生,长2~8厘米,稍下垂,被柔毛;苞片鞘状,外面有长毛,内面无毛,广卵形;花白色或粉红色,花被5裂,椭圆形,无毛;雄蕊7~8,稍伸出花外;子房稍圆形扁平状,花柱2裂。瘦果扁平,略呈圆形,两面中部微凹,褐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4~6月。果期7~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土壤要求湿润、疏松,可在屋旁和沟边栽培。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播种前,先深挖土地,敲细整平,按行、株距各约33~35cm开穴,深约7cm,每穴播种子约10粒,每1hm2播种量9~15kg,播后施人畜粪水,盖上草木灰或细土约1cm左右。田间管理 当苗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2~3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若遇干旱要注意浇水。
临床应用:
1、甲状腺肿瘤 组成:荭草根18.8克 夏枯草18.8克 海带11.3克 昆布11.3克 飞来鹤18.8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2、肝硬变腹水 组成:荭草种子15.0克 大腹皮11.3克 牵牛子7.5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3、风湿性关节炎 组成:荭草根、茎22.5克 臭川芎15.0克 埔银15.0克 九股藤18.8克 山杆根18.8克 白粗糠22.5克 接骨筒18.8克 猪赤肉150.0克 用法:水6碗煎2碗,去渣。
炖猪赤肉,早晚各服1碗。
4、横痃 组成:鲜荭草30.0克 乌糖15.0克 用法:共捣烂,加热敷患处。
每日换药1次。
5、皮肤溃烂久不收口 组成:鲜荭草根、叶112.5克 用法:鲜荭草根叶清水洗净,水煎外洗患处,然后再以荭草叶晒干,研末撒患处。
6、毒蛇咬伤起红斑点 组成:鲜荭草叶37.5克 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煎,用水2碗半煎8分,二次煎汤合并,分2次服。
7、细菌性痢疾 组成:荭草花、叶75.0克 用法:荭草花、叶晒干,研细末,每次服用11.3克。
8、风湿痹痛、痢疾 组成:赶草11.3~30.0克 大飞扬37.50克 用法:水3碗煎1碗,第二次煎,用水2碗半煎8分,早晚各服1次。
主治: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疝气,脚气,风湿性关节炎,生肌肉,疮肿,肝脾肿大,肝硬变腹水,消化不良等症。
附方:
①治风湿性关节炎:东方蓼全草一两。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②生肌肉:水荭花根煎汤淋洗,仍以其叶晒干研末,撒疮上,每日一次,(《谈埜翁试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