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别名:

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扬净。

药材产地:

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英文名称:

Common Carpesium Fruit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辛,性平;有小毒。

归经:

《木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功效:

杀虫消积。主蛔虫病;晓虫病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天明精的果实。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气。茎直立,幼时被细软毛,后渐脱落,上部二叉状分枝。叶互生,有短柄,向上渐无柄;叶片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锯齿,深浅亦稍不等,两面疏生短毛,脉上较密,下面有腺点。夏季开花,头状花序,直径6~8毫米,单独沿小枝叶腋密生,梗极短,初直立,开花时下垂;总苞钟形或稍带圆形,总苞片3列,夕卜层苞片较短,卵圆形,中层和内层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圆钝,花冠全为管状花,黄色,边缘为雌花,花管细长,先端5裂,中央为两性花。花管窄细,先端亦5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柱头2裂,伸出花冠之外。瘦果细长,顶端有柱状短喙,黑褐色,无冠毛,具纵沟,有粘汁。生于山枝、林下及路边草丛中。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北京、天津等地以其果实为鹤虱。

植物形态: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药期6-8月,果期9-10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另端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显微鉴别 (1)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七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尚含细小草酸钙结晶。(2)粉末特征:棕黄色。①孔纹导管与纤维共生,纤维壁厚,另有细小螺纹导管。②厚壁细胞类方形,孔沟稀疏。③子叶薄壁细胞内含糊粉粒。④柱晶较大。

临床应用:

1、治疗阴痒:鹤虱、蛇床子各25g,百部10g。
水煎,趁热熏洗,每次20分钟,每晚1次。
2、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鹤虱、榧子、芜荑各8g,使君子、槟榔各10g,乌梅5枚,川椒2g,细辛0.5g,大黄、苦楝皮各5g,水煎去渣,取汁,温水送服。
3、治齿痛:将适量鹤虱研成细末,含入口中30分钟,吐出后漱口,反复直到疼痛消除。
可治齿痛。
4、治痔瘘、脓血不止、积年不瘥:鹤虱、雷丸、白矾各30g,皂荚刺,硫黄各15g,硫黄适量。
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雄黄为衣。
每服20丸,麝香温酒送下,饭前服用。
5、治小儿吐蛔虫:鹤虱、大黄各0.3g,芒硝15g。
水煎,去渣,取汁。
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主治:

用于蛔虫、蛲虫、绦虫、钩虫等多种寄生虫所致的虫积腹痛,尤以驱杀蛔虫的疗效较肯定。 现代用于阴道滴虫病、妇女阴痒等。

附方:

①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胡粉(炒)、鹳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侯。(《局方》化虫丸) ②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 ③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鹳虱末,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 ④治齿痛:㈠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㈡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3~9g,水煎服,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