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松子
别名:
松子(《海药本草》),松子仁(《本草衍义》),新罗松子(《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P.mand-schurica Rupr.;Apinus koraiensis (Sied.et Zucc.)Moldenke]采收和储藏:9-10月果熟后采收,晒干后,取出种子,生用或炒用。
药材产地:
生长于湿润的缓山坡或排水良好的平坦地,多与阔叶树成混交林。分布东北。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温,无毒。
归经:
入肺经、肝经、大肠经
功效:
润燥,养血,祛 风。。主肺燥干咳,大便虚秘,诸风头眩,骨节风,风痹。并有润泽皮肤,敷荣毛发的功能。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膏中。。
药用部位:
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
植物形态:
乔木,高50m,胸围1m。幼树皮灰褐色,大树皮灰褐色或灰色,不规则鳞片状纵,脱后露出红褐色内皮。一年生枝密生黄褐色柔毛;冬芽淡红褐色,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针叶5针一束,长6-12cm,粗硬,直,边缘有锯齿,背面通常无气孔线,腹面每侧有6-8条气孔线,横切面近三角形,内见3个树脂道,中生,叶鞘早落。雄球花椭圆状圆柱形,红黄色,长7-10mm,密集新枝下部成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直立,单生或数个集生。球果圆锥状卵圆形、圆锥状长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9-14cm,径6-8cm,梗长1.5cm,熟后种鳞张开;种鳞菱形先端钝,向外反曲,鳞盾黄褐色,三角形或斜方状三角形,外面有皱纹,鳞脐不显着。种子大,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状三角形,微扁,长1.2-1.6cn。花期6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倒卵状三角形,无翅,红褐色,长1.2-1.6cm,宽7-10mm。种皮坚硬,破碎后或可见种仁,卵状长圆形,先端尖,淡黄色或白色。有松脂样香气,味淡有油腻感。
临床应用:
1.《本草经疏》:海松子,气味香美甘温。甘温助阳气而通经,则骨节中风水气,及因风头眩死肌自除矣。
气温属阳,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变白不饥所由来矣。
2.《本经逢原》:海松子,甘润益肺,清心止嗽润肠,兼柏仁、麻仁之功,温中益阴之效中乙肺燥痰、干咳之良药也。
3.《玉楸药解》:松子仁与柏子仁相同,收涩不及而滋润过之,润肺止嗽,滑肠通秘。
开关逐痹,泽肤荣毛,亦佳善之品。
4.《海药本草》:主诸风,温肠胃。
5.《日华子本草》: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6.《开宝本草》: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
7.《本草衍义》:与柏子仁同治虚秘。
8.《纲目》:润肺,治燥结咳嗽。
9.《本草通玄》:益肺止嗽,补气养血,润肠止渴,温中搜风。
10.《本草再新》:润肺健脾,敛咳嗽,止吐血。
主治:
治风痹,头眩,燥咳,吐血,便秘。
附方:
①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及五脏劳伤,咳嗽吐痰,骨蒸盗汗,心神恍惚,饮食不甘,遗精滑泄:松实仁八两,麦门冬(不去心)一斤,金樱子、枸杞子各八两,熬膏,少加炼蜜收。每早晚白汤调服十余茶匙。(苏轼) ②治肺燥咳嗽: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研膏,和熟蜜半两收之。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玄感传尸方》凤髓汤)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④润心肺,和大肠:松子同米煮粥食。(《士材三书》松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