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别名:

辣米菜、野油菜、干油菜、石豇豆、野雪里蕻、野菜花、山芥菜、山萝卜、金丝荚

来源:

十字花科蔊菜属植物蔊菜Rorippa montana (Wall.) Small或江剪刀草Rorippa indica (L.) Hier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药材产地:

野生于荒地、路旁及田园中。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称:

Indian Rorippa Herb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辛,性凉。无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镇咳,利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疮,蛇咬伤,疔疮痈肿。

用量:

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药用部位:

为十字花科植物薄菜的全草或花。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一年生草本,高25~60厘米。茎直立,具纵棱。根生叶呈辐射状,丛生,茎生叶互生,叶片通常呈大头状分裂,基出叶分裂较多,茎生叶分裂较少,茎上部叶几近全缘,基部楔形,叶形变化很大。花黄色。长角果圆柱形,斜上开展,长25~30厘米;有多数种子,卵圆形,细小,淡褐色。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晒干。 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庭院、山野阴湿肥沃处。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直立或卧伏地面。茎下部的叶长椭圆形,或作羽状分裂,上部的叶较少分裂或不分裂,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花小,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梗长约0.5厘米;萼片4,开展,基部等宽,背部先端略带褐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基部狭窄;雄蕊6枚,4强;心皮2,花柱1,柱头不分裂。长角果线形,长约2.5厘米,隔膜薄而透明,具短柄,无小苞片,有种子2列。种子小,极多,卵状,褐色。花期5~9月,边开花,边结果。

药物性状:

显微鉴定:1.印度蔊菜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扁平长方形;角质层外缘细波状。皮层由5-12列大小不一的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外方纤维单个散在或1-2列节向排列;木质部导管束由纤维切向连接成环。髓部宽广,同类圆形薄壁细胞组成。 2.叶表面观:表皮细胞长多角形、类长方形、类方形或长条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微现连珠状增厚;下表皮气孔较多,不等式或不定式,可见2-3个气孔聚集,具共同的副卫细胞。本品以色绿、带花果者为佳。

临床应用:

1.《本草拾遗》: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
2.《纲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类草药性》:治刀砍斧伤,烂疮,生肌,嚼涂。
4.《岭南采药录》: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
5.《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
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汤火伤。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
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
7.《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
9.《福建中草药》:疏风透表,理气和胃。

主治:

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附方:

①治风寒感冒:蔊菜一至二两,葱白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热咳:野油菜一两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头目眩晕:野油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胃脘痛:干蔊菜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关节风湿痛:鲜蔊菜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干血痨:每天用蔊菜一两,酌加红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麻疹不透:鲜蔊菜全草,一至二岁每次一两,二岁以上每次二两。捣汁,调食盐少许,开水冲服。 ⑧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 ⑨治蛇头疔:鲜蔊菜和三黄末(中成药)捣烂外敷,或调鸭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⑩治疔疮,痈肿:野油菜,捣烂敷患处。 ⑾治漆疮:鲜野油菜,捣汁外搽。 ⑿治蛇伤:野油菜一两五钱,小火草一两。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黄、野油菜捣烂敷患处。(⑩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跌打肿痛:鲜蔊菜二至四两。热酒冲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