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
别名:
红石膏、方解石、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盐精、水石、冰石、鹊石、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Calcite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资源分布:1.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英文名称:
Crystalline Mirabilite, Gypsum,Calcite
药材类别:
矿物类
性味:
辛咸,寒。①《本经》:辛,寒。②《纲目》:辛,咸。
归经:
入心、胃、肾经。①《纲目》:入肾走血。②《本草新编》:入胃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功效: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药用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矿物形态详"芒硝"条。
植物形态:
1.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块状、片状、纤维状或粉末状。无色或白色、粉红色。有时透明,具玻璃光泽,解理面显珍珠光泽,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硬度2,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3-2.37。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药物采收:
煅寒水石:取净寒水石,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研粉即得。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1)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红色,有的为白色;条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侧面呈纵细纹理,具丝绢光泽。质较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易砸碎,断面显直立纤维状,粉红色。气微,味淡。以粉红色、有细丝纹、具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有棱角。主为浅棕褐色。具玻璃样光泽;半透明。显微鉴别 (1)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旋旋旋旋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
临床应用:
1.《纲目》: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
用者详之。
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
《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
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
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
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
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
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
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
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
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
《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3.《本经逢原》 ;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
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4.《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5.《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6.《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
7.《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8.《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
9.《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10.《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11.《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主治:
主治癫狂、口疮、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等症。 用于时行热病、髙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痄腮、湿疮湿疹、水火烫伤等。夏季急性热性传染病见有高热、烦渴、苔黄等症状者可用之。
附方:
①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③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④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⑤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⑥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⑦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⑧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