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别名:
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kko gecko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每年5-9月捕捉,捕后将其击昏,挖去眼球,除去内脏,用竹片撑开胸腹壁,用纱布擦干血液。然后用2条扁竹条将四肢平行撑起,再用长于蛤蚧全身1/2的扁竹条将头尾轻轻撑直,用文火烘干,将大小相同的2只合成1对,用线扎好。
药材产地: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英文名称:
Tokay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味咸;性平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
入肺、肾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效:
益肾补肺;定喘止嗽。主肺肾两虚气喘咳嗽,虚劳咳嗽;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消渴
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1-1.5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植物形态: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蛤蚧有冬眠习性。气温低于10℃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到翌的气温回升到18-20℃时才出洞活动。雌雄异体,3-4年性成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孵化期为68-205d(平均105d)不等。养殖技术,人工繁殖时,可将待产雌体单独饲养,用布遮挡笼内,笼四壁贴层薄纸,待其产卵于纸上时,可攫下纸取卵孵化。孵化温度在30-33℃,经100天左右,即可孵出小蛤蚧。人工养殖分为箱养、室养、圈养和散养几种。饲养管理,急性病管理,饲养过程中可投给圭鳖虫、蟑螂、黄粉虫等或灯光诱虫。冬眼期注意防寒保暖,但室温不宜超过18℃。平时管理工作以防蚁、蚊、鼠等天敌为主。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吻部半圆形,吻鳞不节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中间被额鳞隔开,上唇鳞12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密集成不显着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除前足第1支趾外,其余均有钩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显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有橙红色斑点,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散有紫褐色疣鳞,腹部鳞片方形,镶嵌排列气腥,味微咸。以体大、服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淡黄色或淡灰黄色。①鳞片近无色或淡灰绿色,表面可见半圆形、类圆形或长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直径9-32μm,布有极细小的粒状物,有的鳞片基部边缘处可见圆形孔洞,直径25-45μm。②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聚集成星芒状。③机警纹肌纤维较多,近无色,淡黄色、黄绿色或淡棕色,多碎裂。侧面观有细密横纹,明暗相同,横纹呈璋行的波峰状,也有较平直或微波状,有的纹理不清晰;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圆形、类方形。④内碎片近无色或淡黄色,呈不规则形碎块,表面有细小裂缝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缝状、长条状、类长圆形,多为同方向排列,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
临床应用:
1、治久咳气喘:蛤蚧10g,炙甘草9g,云苓15g,人参、苦杏仁、川贝、桑白皮、知母各12g。水煎服。
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为6g;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田七4g;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
2、补肾虚:蛤蚧1对,洗净,放入适量黄酒、生姜和盐少许。
小火炖烂后依个人味调味食用。
3、膝膝酸软乏力,阳痿:蛤蚧1对,巴戟60g,肉苁蓉45g,川杜仲33g,人参25g,鹿茸片18g,川续断30g,骨碎补15g,冰糖75g,50度米酒1000g。
浸泡1个月,每日服10~20g。
高血压患者勿饮。
方一:治疗功能性不射精 蛤蚧6对,研成细末,口服,每次5g,每日3次。
方二:急、慢性气管炎 蛤蚧1对,海螵蛸250g,研成细粉,混合调匀,每次服10g,每日2次,早、晚用沸水调白糖适量送服,30日为1个疗程。
方三: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蛤蚧5g,人参6g,五味子3g,水煎服。
方四:治疗小儿疳积,哮喘 鲜蛤蚧1条,去皮和内脏,切碎,同猪瘦肉30g,共剁碎,放少量油蒸熟吃。
方五:治疗虚劳咳嗽痰血,呼吸短促 蛤蚧6g,北沙参、桑白皮、知母、杏仁各10g,水煎服。
方六:治疗咳嗽咯血 蛤蚧1对,白及60g,研细粉,每次服10g,每日2次,沸水送服。
方七:用于身体虚弱 蛤蚧1对,用淡盐水洗去鳞和污物,切成小块,浸泡于1000ml的50度白酒中,浸泡3个月左右,每次服20~30ml。
方八:治疗气喘,面浮肢肿 蛤蚧粉2g,人参粉3g,糯米50~100g。
先将糯米煮成粥,待粥熟时加入蛤蚧粉、人参粉搅匀,趁热服。
主治:
用于肺肾气虚喘乏及肺虚劳咳咯血;肾虚阳痿、遗精、小便频数、五更泄泻等症。目前临床上常用于久病体虚、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结核、神经衰弱、阴囊湿疹、酒渣鼻等。
附方:
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