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

别名:

小桃红、夹竹桃、海蒳、染指甲草(《救荒本草》),旱珍珠(《纲目》),透骨草、凤仙草(《珍异药品》),小粉团(《分类草药性》),满堂红(《浙江中药手册》),水指甲(《南宁市药物志》),指甲草(《中药材手册》)。

来源:

为凤仙花科植物风仙的全草。夏、秋采收。

药材产地: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多栽植于庭院作观赏用。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性辛苦,温。①《救荒本草》:叶:味苦微涩。②《纲目》:叶:苦甘辛,有小毒。③《群芳谱》:叶:甘,温,无毒。

归经:

功效:

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瘰疬痈疽,疗疮。①汪连仕《采药书》:凤仙白花者亦名透骨白,追风散气;红花者名透骨红,破血堕胎。②《分类草药性》:叶:敷一切疔疮肿毒。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散血通经,治月经病,止红崩,净白带;用于跌打损伤,可接骨,消伤肿,止伤痛,软坚透骨,治骨梗卡喉。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蛇咬伤。⑤《重庆草药》:清热除风。治红白痢疾,崩症。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名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药用部位:

为凤仙花科植物风仙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约60厘米。茎粗壮,肉质。叶互生;披针形,长10厘米左右,先端长尖,边缘有深锯齿,基部楔形;叶柄有腺体。花两性,腋生,粉红色、红色、紫色、白色或杂色,单瓣或重瓣;萼3枚,2枚侧生,先端绿色,1枚在下,形大,花瓣状,有距;花瓣5枚,上1瓣(旗瓣)圆形,先端凹入而有小锐尖,两侧2对花瓣(翼瓣)各在一侧合生而成2片;雄蕊5枚,合生而环绕子房;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蒴果被柔毛,熟后弹裂而成5枚旋卷的果瓣。种子扁卵圆形,径约2毫米,褐色。花期6~8月。果熟期9月。

临床应用:

1、治鹅掌风:鲜风仙花外擦。
2、治跌扑伤损筋骨,并血脉不行:凤仙花150g,当归尾100g,浸酒饮。
3、治蛇伤:凤仙花,擂酒服。
4、治灰指甲:白凤仙花捣烂外敷。
方一:治疗痈疖脓肿 鲜凤仙花全草适量,捣烂醋炒热敷患处。
方二:治疗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 凤仙花6g,水煎服。
方三:治疗指头炎、甲沟炎 鲜凤仙花(或嫩叶)适量,同白酒适量捣烂敷患处,每日1~2次。
方四:治疗颈淋巴结结核 鲜凤仙花全草适量,捣汁涂敷患处,连用10~150。
方五:治疗跌打扭伤 鲜凤仙花、鲜桃树根皮、鲜韭菜根、鲜酢浆草各适量,共捣烂,酒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到红肿消失。
方六: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凤仙花全草、麻黄各15g,木瓜、牛膝、当归、蜂房各10g,红花、穿山甲各6g,水煎,熏洗患肢,益被出汗,每日洗2~3次,每剂药洗2日。
方七:治疗风湿关节痛 凤仙透骨草、威灵仙各15g,桑枝30g,水煎服。
方八:治疗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鲜凤仙花10余朵,炒鸡蛋吃。
方九: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逆 凤仙花60g,黄酒500ml。
同浸泡2~3小时,煎沸,去渣服,每次10~30ml。

主治:

主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瘰疬痈疽,疗疮。

附方:

①治关节风湿痛:鲜凤仙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风气痛:凤仙叶煎汤洗之。(《岭南采药录》) ③治跌打损伤:凤仙捣汁一杯,黄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瘰疬、发背、一切痈肿:鲜凤仙草捣烂敷患处。或用鲜风仙全株连根洗净,捣烂,放铜锅内,加水煮汁二次,过滤,将两次之汁,合并再熬,浓缩成膏,涂纸上,贴患处,一日一换。(《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痈疽恶毒:凤仙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蛇头疔:鲜凤仙取下半截连根叶用,捣烂敷肿处。或同甜酒酿糟捣烂敷。(《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指甲炎肿痛(俗称换指甲):鲜风仙叶一握。洗净后加些红糖,共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溃疡日久:凤仙,冰片。研末干搽。(《湖南药物志》) ⑨治受湿后脚面肿:凤仙连根带叶,共捣细,加砂糖和匀,敷肿处。(《云南中医验方》) ⑩治脚气肿胀:鲜凤仙(捣烂)、鲜紫苏茎叶等分。水煎,放盆或小桶内,先熏后淋洗。(《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蛇咬伤:鲜凤仙五两。捣烂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⑿噎食不下。用凤仙花子,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送下。 ⒀咽中骨鲠。用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内,鲠物即可变软,或把凤仙子研末吹喉亦可。不宜着齿,免齿受损。 ⒁蛇咬伤伤。用凤仙花捣酒服。 ⒂打伤肿痛。用凤仙叶捣成泥,涂肿破处,药干即换,一夜血散。冬季则用预采的干叶研成末,水调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