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神
别名:
茯神木、伏神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 cocos(Schw.) Wolf.[Pavhyma cocos Fr.]采收和储藏:取茯苓切去白茯苓后,选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者,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地:
茯神(图3)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英文名称:
Indian Bread with Pine, Tuckahoe with pine
药材类别:
菌藻类
性味:
甘淡,平。①《别录》:平。②《药性论》:味甘,无毒。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微温。
归经:
入心、脾经。①《药品化义》:入心、脾二经。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大阴脾经。③《要药分剂》:入心经,兼入肝经。
功效:
宁心;安神;利水。主惊悸;健忘;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植物形态详"茯苓"条。
植物形态:
茯苓(图2)茯神是植物茯苓的中药制品,原植物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菌种,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 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茯神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药物采收:
朱茯神:取茯神块,喷淋清水,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茯神外面粘满朱砂为度,然后晾干。(每茯神100斤,用朱砂30两)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茯苓块中穿有坚实细松根者。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呈棕黄色,横断面可见年纹理。气微,味淡。以肉厚实、松根细小者为佳。
临床应用:
1.《纲目》:《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谓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2.《本草经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
《别录》谓茯神平,总之,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3.《药品化义》:茯神,其体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温补。
补可去弱。
戴人曰,心本热,虚则寒。
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
4.《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
止惊悸,多恚怒,善忘。
开心益智,养精神。
5.《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
6.《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湿。
主治:
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附方:
①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并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朱雀丸) ②治心虚血少,神不守舍,多惊恍惚,睡卧不宁:人参(去芦头)、茯神(去木)、黄耆(蜜炙)、熟干地黄(洗,焙)、当归(洗,焙)、酸枣仁(去皮,炒)、朱砂(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参汤下。(《杨氏家藏方》茯神丸) ③治虚劳烦躁不得眠:茯神(去木)、人参各一两,酸枣仁(炒,去皮,别研)五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茯神汤) 【名家论述】①《纲目》:"《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谓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②《本草经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别录》谓茯神平,总之,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③《药品化义》:"茯神,其体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温补,补可去弱。戴人曰,心本热,虚则寒。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