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雷公藤

别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东北雷公藤的根或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pterygium regelii Spragus et Taked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切片或剥皮晒干,藤切段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边、路旁、针叶或针阔叶混交林缘或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

性味:

味苦;辛;性凉;有毒。

归经:

归肝;胆;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杀虫解毒。主类风湿性关节炎;膨胀水肿;黄疸;痞积;跌打损伤;瘰疬;疮疡肿痛;头癣;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1-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捣汁涂。

药用部位:

为卫矛科植物东北雷公藤的根或全株。

植物形态:

东北雷公藤 藤状灌木,植株高约2m。枝褐色,小枝淡红褐色,常呈六棱状,无毛,有小疣状皮孔。叶互生;叶柄长1-4cm;叶片长圆形至倒卵形,长5-20m,宽3-12cm,先端尾状尖或渐尖,边缘有不整齐钝锯齿,基部圆形。顶生聚伞圆锥花序,长10-30cm,花杂性,白绿色,径约5mm;花萼5;花瓣5;雄蕊5,着生于浅杯状花盘的边缘靠外部;两性花的子房有3棱。蒴果具3薄膜质翅,长2-1.5cm,边缘微波状。种子长柱形,暗红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枝呈圆柱状,直径2-6mm。老枝灰褐色或褐色,节间长4-9cm;表面具突起的圆点状或纵向的长圆点状皮孔,有5-6条纵向的棱线,叶痕隆起,互生,半圆形或近肾形,叶腋常有芽,卵状三角形,或为分枝;当年枝棕色或棕红色,有时可见灰绿色叶,常破损,完整者展平后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3-10cm,基部广楔形或圆形,先端急尖或长尾状;叶柄长1-2cm。茎质硬,较难折断,断面皮部薄,淡褐色,木部宽厚,黄白色;髓宽大,淡褐色或近白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一年生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壁淡棕色或棕色,外壁常外凸;非腺毛短而直。外侧的数列皮层细胞壁淡棕色或棕色,角隅处常略加厚,为不甚典型的厚角组织;各棱角处均有1纤维束,纤维细胞壁厚。木栓组织发生于皮层内部,细胞壁薄,淡棕色或棕色。维管组织连续成环。韧皮部外侧可见纤维束,几乎连续成环,纤维细胞壁厚,非木化。次生木质部纤维众多。髓宽大;其外方为髓鞘组织,细胞较小,壁稍增厚,常木化,内含淀粉粒。本品薄壁细胞内有草酸钙簇晶(韧皮部较多),直径6-20μm。 二年生茎横切面:表皮及外侧皮层组织常径向断离,断离处内侧的部分木栓组织形成1厚壁细胞带层。木质部可见年轮。

主治: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膨胀水肿;黄疸;痞积;跌打损伤;瘰疬;疮疡肿痛;头癣;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保健应用:

内服:煎汤,1-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捣汁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