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药根

别名:

胡满蔃(《岭南采药录》),大茶根(《广西药植图志》),断肠草根、猪人参(《矿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Et Champ.)Benth.[Medicia elegans Gardn.et Champ.]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阳山坡、路边草丛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有大毒。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解毒消肿;止痛;接骨。主疔疮肿毒;流注;跌打损伤;骨折

用量:

外用:适量,浸酒擦;或煎汤熏洗;或捣敷。

药用部位:

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钩吻"条。

植物形态:

常绿藤本,长约12m。枝光滑,幼枝具细纵棱。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聚伞花序多顶生,三叉分枝,苞片2,短三角形;萼片5,分离,长约3mm;花小,黄色,花冠漏斗形,先端5裂,内有淡红色斑点,裂片卵形,先端尖,较花筒短;雄蕊5;子房上位,2室,花柱丝状,柱头4裂。蒴果卵状椭圆形,长10-14mm,直径6-8mm,下垂,基部有宿萼,果皮薄革质。种子长圆形,多数,具刺状突起,边缘有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2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1-6cm。表面灰黄色或带浅棕色,具细纵纹及点状须根痕,常于弯曲处皮部呈半环状断裂。质硬脆,断面不整齐,皮部外侧类白色或淡黄色,近木部红棕色;木部黄色。鲜时将根反扭后木部呈片状分离。横切面可见放射状纹理及众多细孔。鲜时气香,味苦。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由10余层细胞组成。皮层内侧及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单个或2-3个纤维成束散在,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胞腔窄,细胞壁层纹明显,强木化。韧皮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广,导管多数散在,木射线宽1-6列细胞,壁孔明显,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理化鉴别(1)取根的纵切或横切片置载玻片上,放于硝酸蒸气中约12h。镜检,于皮层及射线薄壁细胞中析出细针状生物碱硝酸盐结晶。(2)取根的粉末乙醇浸出液1滴,加15%氢氧化钾液1滴混匀,放置约12h。镜检,可见集成星簇状的针晶析出。

临床应用:

1.《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疔,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疽,煎水熏洗。
2.《广西中药志》:浸酒外擦,治风湿,跌打,消肿止痛。

主治:

主治疔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附方:

①治无名肿毒、痰核:大茶药根二两,狼毒二两,铺地锦三两,吸脓膏一两,假菊花根二两,鸡骨香五钱,九干菜三两,了哥王一两,生油一斤四两。将上药浸四至五天,放锅内熬至药枯,去渣,以药油一斤,配合黄丹八两,炼成柔软硬膏,取贴患处,有止痛消肿毒之效。 ②驳骨:大茶药根八两,生鸡仔一只(约重十两,不去毛脏),共同捣烂外贴伤处,先将骨折以手法复位,外加树皮和绷带固定,约敷一小时除去。 ③治刀伤:大茶药根(去青皮)、钻地风,二味酌量,共捣烂敷患处。(选方出《岭南草药志》)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外用适量,浸酒擦;或煎汤熏洗;或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