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味

别名:

巴拉努努、吉布孜、麦朵昌巴、哈努巴拉、札江温保、哈吾巴拉、达干木、达折合巴、野秦艽、大巴、打布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净泥土,截去叶及须根,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500m的高原或高山上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石质山草甸、河滩地。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英文名称:

Common Lamiophlomis, Root of Common Lamiophlomis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性微寒;有小毒。

归经:

功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跌打;筋骨疼痛;关节肿痛;痛经;崩漏

用量:

1~2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药用部位:

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独一味的根及根状茎或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无茎矮小草本。根及根茎圆柱状,强直,直径可达2cm。叶于基部丛生,常4枚,呈辐射状平展,圆形或肾形,质厚,长6-13cm,宽6-12cm,边缘具圆齿,上面密被白色疏柔毛,下面网脉多凹陷,密被绒毛。轮伞花序组成头状或短穗状,长3.5-7cm;苞片丝状,先端针形;花萼紫绿色,漏斗状,长约8mm,被粗硬毛,具短裂齿,齿端刺状;花冠唇形,淡紫红色,上唇近圆形,边缘具齿牙,自内面密被柔毛,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中裂片中部被毛;雄蕊4;前对稍长,花药2室,室汇合,极叉开;花柱先端2浅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包被于突萼内。花期6-7月,果期8-9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长10-15cm,直径7-16mm,表面棕黄色,具浅槽、棱及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边缘浅棕色,内环黄白色,中心枯朽。茎呈方柱形,表面粗糙,被毛。叶暗绿色或褐绿色,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鞭形、扇形、肾形或三角形,长5-12cm,宽6-15cm,先端圆,边缘有钝齿,两面均有毛。轮伞花序,花序轴密生短柔毛;花冠二唇形,紫色,多已脱落;宿萼聚集,表面观呈蜂窝状,萼齿5,外被疏刚毛,齿端具刺尖。气微香,味微甜,后微涩。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非腺毛和遥毛;腺毛头部8细胞,柄单细胞。气孔下陷,栅栏组织2列细胞,海绵组织中有草酸钙小针晶和小方晶。主脉明显向下凸出,上面微凹,维管束外韧型。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细胞1-2列。粉末特征:棕褐色。①叶表皮碎片有众多非腺毛,2-3细胞,壁较厚,具疣状突起;偶见腺毛,头部多细胞,柄单细胞。②叶肉细胞不规则形,含草酸钙针晶,长7-10cm,小方晶稀少。③气孔不定式、不等式或直轴式。④纤维长梭形,壁孔横裂。⑤花粉粒类圆形,浅棕色,表面光滑,具3孔沟。

临床应用:

1.《四川中药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气,消肿,续筋接骨。
治跌伤筋骨及闪腰挫气等症。
2.《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髓,止血。
治浮肿后流黄水,关节积黄水,骨松质发炎。

主治:

用于湿热痹证疼痛、跌打损伤、骨折、腰部扭伤、外伤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现有报道用于外科多种痛证及出血,且认为其活血止痛作用优于三七。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4~9g,可内服:浸酒或入散剂;也可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