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菍
别名:
山地菍、地茄、铺地锦、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金头石榴、地石榴、铺地菍、红地茄、落地菍、地菍藤、矮脚补翁、杜茄、土地榆、小号埔淡、铺地粘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50m以下的山坡矮草丛中,为酸性土壤常见的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英文名称:
Twelve stamen Melastoma Herb, Herb of Twelvestamen Melastoma,Twelve stamen Melastoma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用于预防流行性脑脊髓寞炎,肠炎,痢疾,肺脓疡,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白带,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用量加倍;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药用部位:
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全草。
植物形态:
矮小灌木,高10-30cm。茎匍匐上升,逐节生根,分枝多,披散,地上各部被糙伏毛。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先端急尖,基部广楔形,全缘或具密浅细锯齿;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生,有花1-3朵,基部有叶状总苞2;花梗2-10mm;花5数,花萼管长约5mm,被糙伏毛,毛基部膨大呈圆锥状,有时2-3簇生,裂片披针形,长2-3mm,边缘具刺毛状缘毛,裂片间具1小裂片;花瓣淡紫色至紫红色,鞭状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长1.2-2cm,宽1-1.5cm,先端有1束刺毛,被疏缘毛;雄蕊5长5短,长者药隔基部延伸,弯曲,末端具2小瘤;短者药隔不伸延,药隔基部具2小瘤;子下位,先端具刺毛。蒴果坛状球形,平截,近先端略缢缩,内质,不开裂,长7-9mm,直径约7mm,宿存萼被糙伏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生长适且温度为25-30℃。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低洼积水地不宜栽培。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7-9月果实分批成熟,选择第一、二批饱满的果实,搓去果皮,洗净,将种子稍晾干后,立即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每穴播8-10颗种子,覆土2cm,浇水。田间管理 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定苗,每留4-5株,定苗后至封行前,每年追肥4次,春、夏、秋季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堆肥。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多分枝,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扭曲,有纵条纹,节处有细须根。叶对生,深绿以,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1-4cm,宽0.8-3cm,仅上面边缘和下面脉上生极疏的糙伏毛。花棕褐色,萼筒5裂,花瓣5。气微,味微酸涩。
临床应用:
1.《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2.《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
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3.《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后血消疝。
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4.《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主治:
用于瘀血内阻所致痛经、产后腹痛和血不循经所致崩漏、吐血、便血、外伤出血;尚可用于痈肿疔疮、痢疾、毒蛇咬伤及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 现代常用于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肠炎、肺脓疡、尿路感染、盆腔炎,或用于预防流感等。
附方:
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②治外伤出血:地茄蛘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⑥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