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绿

别名:

一柱香、岩豆瓣、豆瓣草、豆瓣如意、四瓣金钗、指甲草、豆瓣打不死、豆瓣鹿衔草、岩筋草、豆瓣如意草、瓜子鹿衔、瓜子细辛、石上开花、四块瓦、客阶、岩花、石上瓦浆、三年草、圆叶瓜子菜、石还魂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豆瓣绿或毛叶豆瓣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eperomia tetraphylla(Forst.f.)Hook.etArn.2.Peperomia tetraphylla (Forst.f.)Hook.et Arn var. sinensis (C.CD.)P.S.Chen et P.C.Zhu.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山与石隙阴湿处,有时生于树干上。2.生于溪边石上或树上。资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2.分布于贵州、云南。

英文名称:

Herb or root of Fourleaf Peperomia

药材类别:

性味:

性辛;苦;微温

归经:

入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

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化痰止咳。主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咽喉炎;口腔炎;痢疾;水泻;宿食不消;小儿疳积;劳伤咳嗽;哮喘;百日咳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亦可煎汤熏洗。

药用部位:

为胡椒科植物豆瓣绿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

1.豆瓣绿 一年生簇生草本,高10-30cm。茎肉质,基部匍匐,多分枝,下部数节常生不定根,节间有粗纵棱。叶密集,3-4片轮生,大小近相等;叶柄短长1-2mm,无毛或被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近圆形,长9-12mm,宽5-9mm,两端钝或圆,无毛或幼叶被疏柔毛,叶脉3条,细弱,通常不明显;叶带肉质,有透明腺点,干时变淡黄色,并显皱纹。穗状花序单生、顶生或腋生,长2-4.5cm;总花梗稍较花序轴短细,被疏毛或近无毛,而花序轴密被毛;苞片近圆形,有短柄,盾状;花小,两性,无花被,与苞片同生于花序轴凹陷处;雄蕊2,花丝短,花药近椭圆形;子房卵形,1室,柱头顶生,近头状,被短柔毛。浆果卵状球形,先端尖,长近1mm/花期2-4月及9-10月。2.毛叶豆瓣绿 本种与豆瓣绿不同之点在于植株很短小,连花序长3-5cm。茎、枝密被硬毛。叶较小,菱状椭圆形,长6-8mm,宽5-6mm,两面密被硬毛,背面尤甚。花序短,于花期长7-11mm,总花梗 密被硬毛。花期4-9月。

药物性状:

怀状鉴别 茎表面具粗纵棱,下部节上有不定根。叶肉质,干时皱缩,展平后呈阔椭圆形或近圆形,形似豆瓣,长8-12mm,宽4-8mm,表面淡黄色,有透明腺点,叶脉不甚明显;叶柄甚短。枝顶或叶腋常有穗状花序,花序轴密被毛茸。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

1.《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2.《贵州草药》:止咳,健脾。
3.《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主治:

主治劳伤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痢疾,中暑,腹泻,疳积,跌打损伤。

附方:

①治水泻:豆瓣如意草三钱(捣细),胡椒三分,红糖一钱。水煨服。(《云南中医验方》) ②治劳伤咳嗽:㈠瓜子鹿衔二两。泡酒服。㈡瓜子鹿衔,十二槐花各三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小儿疳积:瓜子鹿衔三钱。蒸瘦肉吃。(《贵州草药》) ④治风湿筋骨疼痛:豆瓣如意根五钱。泡酒服。 ⑤治跌打损伤:豆瓣如意三钱。水煎服或泡酒服。 ⑥治痢疾、中暑、乳腺炎:豆瓣如意三钱。水煎服。 ⑦治中耳炎:豆瓣绿鲜草捣汁漓耳。(④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⑧治哮喘、百日咳:一柱香干根三钱。水煎服,日服二次。 ⑨治神经衰弱、失眠:一柱香三钱。调鸡蛋蒸服,日服二次。 ⑩治睑缘炎:一柱香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每日二至三次。(⑧方以下出《文山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