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别名:
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竹叶门冬青、竹叶麦冬、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野麦冬、淡竹米、林下竹、土麦冬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或中华淡竹叶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2.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采收和储藏: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药材产地:
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英文名称:
Common Lophatherum Herb, Common Lophatherum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甘淡,寒。①《纲目》:甘,寒,无毒。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甜辛淡,性寒。
归经:
归心、胃、小肠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厥阴经。
功效:
清热;除烦;利尿。主烦热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浊
用量:
内服:煎汤,9-15g。
药用部位:
为禾木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根茎稍木质化,密生长须根,根中下部常膨大呈纺锤形(称“碎骨子”,酷似麦冬,但不能代替麦冬使用)。茎丛生,直立,中空,表面有微细的纵纹。叶似竹叶;长5~20厘米,有多数平行脉、穗状花序,疏松,呈圆锥状,生于秆顶;小穗无柄。夏末开化前采茎、叶,秋、冬采块根,鲜用或晒干。我国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均有分布。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
植物形态:
1.淡竹叶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根状茎粗短,坚硬。须根稀疏,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秆纤弱,多少木质化。叶互生,广被外形,长5-20cm,宽1.5-3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基部近圆形或换形而渐狭缩成柄状或无柄,平行脉多条,并有明显横脉,呈小长方格状,两面光滑或有小刺毛;叶鞘边线光滑或具纤毛;叶舌短小,质硬,长0.5-1mm,有缘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30cm,分枝较少,疏散,斜升或展开;小穗线状技针形,长7-12mm(连同短芒),宽1.5-2.5mm,具粗壮小穗柄,长约1mm;颖长圆形,具五脉,先端钝,边缘薄膜质,第1颖短于第2颖;外稻较颖为长,被针形,长6-7mm,宽约3mm,先端具短尖头,具5-7脉,内释较外停为短,膜质透明。颖果纺锤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2.中华淡竹叶 本种外观形态与淡竹叶相似。不同之点在于中华淡竹叶叶片宽达4cm。圆锥花序分枝较短,长3-8cm;小穗广披针形,长7-9cm,宽2.5-3mm;颖宽卵形,具5-7脉;第1外稃长约6mm,宽约5mm,具7脉,先端有长不及1mm的短芒。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药物采收: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喜阴凉气候。宜选山坡林下及阴湿处栽培。以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法。7-9月,在种子成熟时割取果穗,搓下种子,晒干、簸净贮藏备用。春播手3-4月,在整平的林下地,按沟心距25cm-30cm开横沟,播幅约10cm,深2-5cm。播前,种子用草木灰拌匀,播时先在沟里施入人畜粪水,把种子灰均匀撒入,上覆盖一层薄细土。每1hm2用种子10.5-12kg。田间管理 在幼苗出齐后,要注意除草。苗高3-6cm时追肥1。以后在7月、10月再进行中耕除草、追肥各1次二肥料以人畜粪水或复合肥为主。以后株丛较大,每年在春、秋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采收加工 栽后3-4年开始采收。在6-7月将开花时,除留种以外,其余一律离地2-5cm处割起地上部分,晒干,理顺扎成小把即成。但在晒时,不能间断,以免脱节;夜间不能露天堆放,以免黄叶。可连续收获几年。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淡黄绿色,有节,节上抱有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被外形,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开裂,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以叶大、色绿、不带根及花德者为佳。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大小不一,位于叶脉间叶肉组织上方的细胞大而呈扇形,长宽可至88μm,位于叶脉或机械组织上方的细胞极小,长宽约8μm;下表皮细胞长方形,较小,排列整齐,有气孔;上下表皮均被角质层,有单细胞非腺毛。栅栏组织为1-2列短往状细胞,海绵组织为2-4列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具束鞘纤维,木质部导管稀少,排成V形,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下方,与木质部之间具2-3列纤维。叶脉处上下表皮内侧有厚壁纤维束。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排列紧密的小长圆形细胞,细胞外壁增厚;具有层纹。表皮上有短小的单细胞非腺毛、气孔和角质层。表皮内侧为1-3列薄壁细胞,常被厚壁组织分隔成断续环状。薄壁细胞内侧为4-5列纤维排成环状,其中常嵌入小形维管束。纤维层内侧为薄壁组织,其间散有较大形的维管束。维管束形状与叶同。茎中央常破裂而中空。粉末特征:谈及绿色。①叶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彼状弯曲;外壁稍厚。有非腺毛及少数气孔。②叶下表皮长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条形,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硅质细胞与检质细胞)与长细胞交替排列或数个相连,于叶脉处短细胞成串,硅质细胞短哑铃形,栓质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壁不规则弯曲;气孔较多,保卫细胞哑铃形,副卫细胞略呈圆三角形。③非腺毛单细胞,有三种:一种甚细长,有的具螺状纹理;一种呈短圆锥形,基部横卧;一种呈棒状,先端钝圆,内含黄色分泌物。④叶鞘下表皮长细胞呈类长方形或长条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有的连珠状增厚,纹孔细小,孔沟明显;长短细胞相间排列;有气孔及非腺毛。此外,有茎表皮细胞、硅质细胞、检质细胞及纤维、环纹、螺纹、孔纹导管等。
临床应用:
1、治伤寒、温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虚烦不寐:淡竹叶、人参、炙甘草各6g,石膏50g,半夏9g,麦冬20g,大米10g。水煎中药,去渣取汁,将大米放入药汁中煮熟,温服,每日3次。
2、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涑竹叶、麦冬、义小麦、茯苓各30g,炙甘草、人参各15g。
将珙上6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服6g,加生姜15g,水煎,去渣,温服,中午、临睡空腹各服1次。
3、眼睛结膜炎 淡竹叶26.3g,野菊花11.3g,栀子根7.5g,甘草3.8g,狗肝菜18.8g,甜珠仔草30,水4碗煎1碗,第2次以水3碗半煎3g,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
服5日。
4、口舌糜烂 鲜淡竹叶30g,车前草15g,木通11.3g,甘草3.8g,灯心草11.3g,牙漏草11.3g,水3碗煎1碗,第2次以水2碗半煎3g,早晚饭后各服1次。
5、预防中暑 淡竹叶11.3g,忍冬花11.3g,鸭公青11.3g,埔姜叶11.3g,牛筋草7.5g,冰煎当茶饮。
6、风火牙痛,牙龈溃烂 淡竹叶56.3g,生石膏30g,生姜5.6g,食盐适量,水4碗煎1碗半,去渣。
频频含咽之。
7、急性咽炎 咽部生出颗粒,舌头炎,口疮,淡竹叶11.3g,麦门冬15g,连钱草18.8g,灯心草15g,水3碗煎浓汁,去药渣。
频频含咽。
8、小儿麻痹症发烧期 淡竹叶15g,鲜芦竹根56.3g,金银花藤30g,鲜白茅根15g,大青叶7.5g,水5碗煎1碗半,分3次服。
方一:治疗小便不利,淋漓疼痛 淡竹叶30g,车前草、木通各15g,水煎服。
方二:预防流脑 淡竹叶、白苇根、冬瓜皮、荷叶各10g,水煎服。
每周2~3次,每次1剂。
方三:治疗火眼痛 淡竹叶15g,加白糖煮豆腐适量吃。
方四:治疗黄疸 淡竹叶30g,茵陈15g,栀子根10g,水煎服。
方五:治疗咽喉肿痛 淡竹叶30g,栀子根15g,水煎服。
方六:治疗感冒发热 淡竹叶30g,葛根、路边青各15g,岗梅根10g,薄荷6g,水煎服。
方七:治疗心火亢盛,口疮,尿赤 淡竹叶、木通各10g,甘草6g,,生地黄15g,水煎服。
方八:治疗热病烦躁 淡竹叶15g,生地黄、麦冬、知母各10g,水煎服,热甚加石膏30g同煮。
1.病毒性心肌炎 用淡竹叶配生地黄、木通、甘草等制成导赤散,随证加减,治病毒性心肌炎。
2.白塞综合征 用导赤散加味治疗白塞综合征。
3.顽固性呕吐、呃逆 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顽固性呕吐、呃逆。
4.口腔炎、牙周炎、扁桃俥炎淡竹叶30~60g,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g,薄荷9g。
水煎服。
5.热病烦渴 淡竹叶、白茅根各30g,金银花12g。
水煎,分3~4次服。
6.小便不利、淋闭不通 淡竹叶30g,木通、滑石各6g,甘草3g。
水煎服。
7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淡竹叶、荷叶、冬瓜皮、白茅根各9g。
水煎服,每周1~2次。
8.尿血 淡竹叶12g,鲜茅根30g,仙鹤草15g。
水煎服。
9尿路感染 淡竹叶12~15g,海金沙、凤尾草各30g,灯心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
10.血淋、小便疼痛 淡竹叶、生藕节各30g,生地15g。
水煎服,每日2次。
11.膀胱炎 淡竹叶15g,灯心草10g,海金沙6g。
水煎服。
12.肾炎 淡竹根及块根、淡竹叶、多枝杜鹃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13.淡竹叶汤 淡竹叶、麦门冬、浮小麦、白茯苓各30g,炙甘草、人参各15g。
水煎服。
主气阴两虚,心烦喘闷。
14.预防中暑 淡竹叶、大青叶、金银花叶各10g,水煎(或开水泡)代茶饮。
15.口舌糜烂 鲜淡竹叶30g,车前草15g,甘草3g。
水煎服。
16.火热牙痛、牙龈溃烂 淡竹叶50g,生姜5g,食盐2g,生石膏30g。
水煎取药液,频频含咽。
17.热病口渴、心烦不安、口糜舌疮 淡竹叶、茅根、金银花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18.肺炎高热咳嗽 淡竹叶30g,麦冬15g。
水煎,冲蜜服,日2~3次。
19.小儿水痘 淡竹叶、蒲公英各9g,金银花15g。
水煎服。
20预防麻疹 淡竹叶12g,夏枯草30g,马蹄40~60g。
水煎代茶饮。
主治:
主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等症。 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及小便不利、淋涩疼痛等症。传统经验认为本品善清心火,对夏季感受暑热所出现的心烦、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用之最宜。对急性感染引起的发热、烦渴、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等可用之。
附方:
1.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精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门冬20g,人参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去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竹叶清热除烦,兼以生津,为君药。(《伤寒论》竹叶石膏汤)2.治眼赤。淡竹叶10g,黄连4枚,青钱20文,大枣(去皮核)20枚,栀子7枚,车前草10g。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洗眼,每日6~7遍。忌猪肉。方中淡竹叶配伍诸药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外台秘要》竹叶汤)3.单味煎汤,代茶饮,预防喉痛。4.治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5.治热淋:淡竹叶四钱,灯芯草三钱,海金沙二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