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
别名:
人字草、二叶人字草、苍蝇翼、乌蝇翼、铺地锦[广东]、老鸦草、金鸳鸯、苦地枕、铺地锦、乌蝇翼草、丁贵草、铺地草、金线吊虾蟆、沙甘里、一条根、乌龙草、红骨丁地青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ornia gibbosa Spanoghe[Zornia diphylla(L).Pers.]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少旱的山野地上。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英文名称:
Herb of Twinleaf Zornia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入脾经、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儿疳积,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15-30 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草捣敷。
药用部位:
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长20~60厘米。根较粗壮,有分枝。茎丛生,无毛,披散或匍伏状。小叶双生,两枚叶片生于一个叶柄顶端呈人字形,故有人字草,二叶人字草之名;小叶片窄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厚纸质,长5-15毫米,宽2-4毫米,下部叶有时较长,叶片顶处有一小刺,全缘,下面疏被毛茸或无毛,具黑腺点;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有长耳,上有数条明显的脉。自春至秋顶生总状花序,有花数朵,花下有大形卵状苞片2,基部有距,几将全花遮盖;花萼膜质,呈二唇形,有短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宽阔;雄蕊10个,花丝连合为单体;花药有长短2种型式,子房无柄,花柱线形。荚果条形,有倒钩刺,具2-6荚节,每节有种子1粒。
药物采收:
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全草长20-40cm。根及根茎长圆锥形,黄色或灰黄色,直径约2mm。茎纤细,丛生,黄绿色或灰绿色,直径约1,无毛。小叶2,生于叶柄顶端,呈“人”字形,托叶细,卵状披针形。/小叶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灰绿色或灰白色,长5-15mm,宽2-3mm,先端处具一细尖刺,全缘,下面疏被茸毛或无毛,在放大镜下可见黑色腺点。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
1.《岭南采药录》:生肌,合诸疮口。2.《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
治小儿甙积,眼痛,喉痛,泄泻,疮疡,蛇伤,疔毒。
3.《野生药植图说》:治癍痧症。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去瘀消肿。
治感冒,眼结膜炎,肝炎,胃肠炎,痢疾,小儿甙积,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5.《实用中草药》:解暑利尿。
治水泻,疟疾。
6.《广东中草药》:清肝热,消痰火,凉血去瘀。
治肠痈,小儿高热抽筋,眼镜蛇咬伤。
主治:
主治感冒,高热抽搐,腹泻,黄疸,痢疾,小儿疳积,喉痛,目赤,疔疮肿毒,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