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
别名:
花叶竹夹菜、红莲、鸭舌红、金发草、白带草、紫背鸭跖草、红竹壳菜、百毒散、水竹草、金瓢羹、吊竹菜、紫背金牛、血见愁、鸡舌黄、红舌草、红竹仔草、二打不死、红鸭跖草、假石蚕、花叶竹节草、百书草、花蝴蝶、风眼草、银白风眼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brina pendula Schnizl.[Cyanotis zebrina Nees;C.vittata Lin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边、村边和沟旁以及路边较阴湿的划地上。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原产墨西哥。
英文名称:
Herb of Wanderingjew Zwebrina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凉。有毒。
归经:
归肺、大肠经、膀胱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肺结核咳嗽咯血,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肾炎水肿,尿路感染,白带,瘭疽,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药用部位:
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植物形态:
吊竹梅,多年生草本。长约1m。茎稍柔弱,半肉质,分枝,披散或悬垂。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长圆形,长3-7cm,宽1.5-3cm,先端急尖至渐尖或稍钝,基部鞘状抱茎,鞘口或有时全部叶鞘均被疏长毛,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中部和边缘有紫色条纹,下面紫色,通常无毛,全缘。花聚生于1对不等大的顶生叶状苞内;花萼连合成1管,长约6mm,3裂,苍白色;花瓣连合成1管,白色,长约1cm,裂片3,玫瑰紫色,长约3mm;雄蕊6,着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丝被紫蓝色长细胞毛;子房3室,花柱丝状,柱头头状,3圆裂。果为蒴果。花期6-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不耐寒。宜选择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春季,挖出分株,按行株距18cm×10cm开穴栽植,淋水保苗。 田间管理 栽后经常浇水保温,定期除草松土,每年追肥2-3次。
临床应用:
1、治咳血:鲜吊竹梅100~150g,猪肺200g。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后服,日两次。
2、治淋病:鲜吊竹梅100~200g。
酌加水煎成一碗,饭前服,日两次。
3、治白带:鲜吊竹梅100~200g,冰糖50g,淡菜50g。
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两次。
4、治慢性痢疾:花叶竹夹菜250g,白米50g。
同炒至半成炭为度,水煎,分三次服。
主治:
主治不肿,淋证,痢疾,咯血,目赤肿痛,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