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
别名:
麻辣子、大铁牛入石、大铁牛、伊立基藤、花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ycibe obtusifolia Benty.2.Erycibe schmidtii Craib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切成段,隔水蒸2-4h,取山晒干。
药材产地:
1.丁公藤:生于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东等地。2.光叶丁公藤:生于海拔250-1200m的山谷密林或疏林中,攀生于乔木上。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英文名称:
Stem of Obtuseleaf Erycibe
药材类别:
藤木类
性味:
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肝、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外擦。
药用部位:
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以根、茎和小枝入药。
植物形态:
1.丁公藤 木质藤本,长约12cm。小枝干后黄褐色,明显有棱,不被毛。单叶互生,叶柄长0.8-1.2cm,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长卵形,长6.5-9cm,宽2.5-4cm,先端钝或钝圆,基部渐狭成楔开,两面无;侧脉4-5对,至边缘以内风结上举。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的花少至多数,顶生的排列成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淡褐色柔毛;花萼球形,萼片5,近圆形,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并有缘毛;花冠白色,5裂,裂片长圆形,全缘或浅波状,雄蕊5,不等长,花药先端渐尖,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圆柱形,柱头圆锥状,贴着子房。浆果卵状椭圆形,长约1.4cm。种子1颗。花期6-8月。2.光叶丁公藤 植物形态与丁公藤相似,区别点是:叶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骤然渐尖;花冠裂片边缘啮蚀状;浆果球形。
药物采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1)丁公藤 茎呈圆柱形,直径1-3cm。高品多为斜切片或短段,直径2-5cm,斜片厚1-.5cm,短段长3-5cm。粗茎外表面灰黄色、灰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并有不规则细密的纵裂纹,皮孔多数,黄白色,点状或呈疣状突起。小枝上表面黄绿色或深黄色,具明显的爆炸性续纵棱,皮也细点状,类白色。粗茎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皮部菲薄,木部宽广,有异型维管束排列成数个环轮或形成不规则花纹,各维管束的木质部黄白色,微突起,导管孔密集,髓小。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味淡。(2)光叶丁公藤 茎圆柱形,直径达5.5cm。外表面灰色,稍光滑,有明显的纵向纹理及稀疏的龟裂纹,皮孔细点状,黄白色;细枝外皮深褐色。切面黄白色,皮部较薄,髓射线棕色,将木质部隔成数束,呈花瓣状;军装粗的茎可见异型维管束,呈不规则纹理,木部类白色,导管呈多数小孔洞,髓明显,2cm以上的茎,髓小或不明显。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淡。显微鉴别 藤茎横切面:(1)丁公藤 木栓层由5-8层切向延长的细胞组成,内平周壁明显增厚,外平周壁及垂周壁稍厚或不增厚。直径2cm以上的茎,其木栓组织中石细胞成断续环层存在。皮层薄壁组织中散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外韧型维管束排成数环,向外渐小,其韧皮部无纤维。木质部导管密集,孔径42-188μm。髓部外方有一环维管束,其木质部在外方,并有众多石细胞散在,壁极厚,孔沟和层纹明显。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簇晶及淀粉粒。(2)光叶丁公藤 主要区别:木栓层多数细胞石细胞状,壁极厚,木化,排列紧密。韧皮部有大型纤维。木质部导管较稀疏,孔径42-378μm。髓部薄壁细胞壁稍厚,微木化,无石细胞。粉末特征:(1)丁公藤 黄绿色。①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增厚。②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长梭形,壁孔斜裂隙状。③石细胞类圆形、类卵形或有分枝,壁厚,木化,层纹及孔沟明显;髓部石细胞长柱形,两端平截或一端斜尖。④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⑤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和淀粉粒。(2)光叶丁公藤 主要区别: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厚,呈石细胞状。无髓部石细胞。
临床应用:
1、丁公藤中毒:绿豆150g,两甘草37.5g,红糖适量,共煎水服。2、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丁公藤、生姜、白酒各适量。
丁公藤和生姜捣碎炒热,加入白酒适量,涂抹于患处。
3、打伤膏肓痛:丁公藤7.5g(炮制),鸟踏刺75g,钱雨伞18.8g,穿山龙18.8g,黄金桂30g,猪排骨187.5g,水3碗,酒3碗,加猪排骨炖烂,分2次服。
4、郁伤、中气不顺:制丁公藤7.5g,黄花蜜菜30g,梅叶冬青37.5g,黄金桂18.8g,甜珠仔草37.5g,猪瘦肉187.5g,水6碗煎1.5碗,加米酒半碗,炖猪瘦肉,分成2次服用。
主治: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等症。 现代临床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青光眼、肾绞痛、腰肌劳损、肥大性脊柱炎等。
附方:
①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丁公藤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原生药5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毫升,小儿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