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乌泡

别名:

大红黄袍、乌袍、倒生根、黄水泡、无刺乌泡、糖泡叶、马莓叶、老牛黄泡、乌泡、牛毛泡刺、六月泡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大乌泡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multibracteatus Lévl.et Vant.采收和储藏: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山坡及沟谷阴处灌木林内或林缘及路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英文名称:

Root of Multibract Raspberry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性凉。

归经:

归脾、肝经。

功效:

清热,止血,祛风湿。主感冒发热,咳嗽咯血,鼻衄,月经不调,外伤出血,痢疾,腹泻,脱肛,风湿痹痛

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药用部位:

为蔷薇科植物大乌泡的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灌木,高2?3米。茎密被暗黄绿色毡毛,无刺。单叶互生,叶柄密披毡毛,叶片近圆形,五浅裂,先端裂片钝,三缺刻状浅裂,外侧裂片耳形,齿缘不整齐,上面有短毛和小糙点,下面灰白色。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密被黄色绒毛。聚合果球形,上生多数红色浆果状小核果。根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分布于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生长于山坡灌丛中。

植物形态:

大乌泡 灌木,高2-3m。茎粗壮,密被黄色绒毛和散生极短的弯刺。单叶互生,叶柄长3-6cm,密被黄柔毛;托叶条裂;叶片革质,近圆形,直径5-16cm,掌状7-9浅裂。裂片常2浅裂或又有缺刻,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上面有短毛和密集的小凸起,下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掌状5-7出,网脉显明。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密生黄色绒毛;苞片椭圆形,长1-1.5cm,边缘撕裂状;萼片卵形,先端常多裂,外面密生黄色绒毛;花瓣稍长于萼,近椭圆形,白色,有爪;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着生于凸起花托上。聚合果球形,径达1.5cm,上生多数红色浆果状小核果。花期4-6月,果期8-9月。

临床应用:

1、治咳嗽带血,四肢无力:鲜大乌泡100g,鲜苦刺头50g,葵花杆心25g。
加水煎成浓汁,每日服四次,每次一茶杯。
2、治痢疾:鲜大乌泡根皮150g,鲜龙芽草根100g,鲜白金条根50g。
煎水服,每日三至四次,每次两小酒杯。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

附方:

①治痢疾:鲜大乌泡根皮三两,鲜龙芽草根二两,鲜白金条根一两。煎水服,每日三至四次,每次两小酒杯。 ②治咳嗽带血,四肢无力:鲜大乌泡二两,鲜苦刺头一两,葵花杆心五钱。加水煎成浓汁,每日服四次,每次一茶杯。 ③治倒经:大乌泡根、倒触伞根各一两,茅草根、金银花。藤各五钱。煎水兑红糖服,一日三次。 ④治骨折(未破皮者):大乌泡根、野葡萄根皮、百尾参各等量。共捣烂,加酒炒热,先用手法将骨折复位,然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日一换。用量视患处面积而定。(选方出《贵州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25~5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