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头
别名:
川乌、乌喙、奚毒、即子、鸡毒、毒公、耿子、乌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采收和储藏:6月下旬至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乌头),去净须根、泥沙,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英文名称:
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辛,热,有毒。①《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②《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③《医家心法》:辛,温,大毒。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归经:
心;肝;脾;肾经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2g;或入丸、散。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h,以减低其毒性。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药用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
植物形态:
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药物采收:
①气候土壤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及砂质壤土为佳。粘土则不宜种植。②种植 主要用块根繁殖,专门培育乌头种根之处,多选择山区中等肥沃而含有石砾的土壤。在每年立冬后挖取乌头,将较大的运出供给栽植;较小的仍种于原地育苗。此外,尚可利用培育乌头所结的种子进行繁殖,采种后,当年冬天播种,至第2年冬天即可挖取块根。栽植的地方,一般多用平原田栽植,先行深耕,施足基肥,基肥以厩肥和堆肥为主,加施过磷酸钙,务使泥土匀细疏松。栽植在冬至前6-10日进行,作成宽约67cm的畦,畦面弓背形,每畦开穴2行,行距25cm,穴距17cm,每穴栽入块根1个,根芽须向上,然后覆盖泥土。③田间管理:㈠补苗、除草:幼苗出土后,如有缺苗,须随时补植,及时拔除杂草。㈡修根:进行两次修根,第1次在春分节苗高约17-20cm时,刨开植株附近的泥土,使现出母根和子根,将细小的子根割掉,每株只留母根两边较大的子根各1个,然后覆土厚约7cm。第2次在立夏前进行,重点修除新生的子根及保留子根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根独根。另外,见到茎杆上生出的子根亦应修去。㈢浇水和排水:幼苗出土期间,如遇天旱或土壤干燥时,须行浇水,一般每半月浇水1次,但须在次日将积水排除。㈣施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1次在出苗后(约2月下旬),每亩施以稀释的人粪尿各4000斤,干粪1600斤,腐熟的油饼200斤。第2、3次均在修根后进行,每隔2窝植株开一浅穴,将肥料施入穴内。㈤打顶摘芽:为了防止植株徒长,花茎长高,消耗养料,在苗高50cm左右,进行打顶,一般只留6-9片叶子,打顶后,叶腋间易生腋芽,每周须摘芽1-2次。④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霜霉病和叶斑病,用波尔多液(1:1:140)喷射防治,注意排水、通风。虫害:有蝼蛄和蛴螬危害,可用0.5%“六六六”粉制成毒饵诱杀。
药物性状:
1.性状鉴别 川乌头(母根)为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痕。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者为佳。2.显微鉴别 母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内侧偶见纤维束。形成层环状多角形。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列,径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3.粉末特征:①石细胞近无色或淡黄绿色,类长方形、类方形、多角形或一边斜尖,直径49-117μm,长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②淀粉粒单粒球形、长圆形或肾形,直径3-22μm;复粒由2-15分粒组成。③导管淡黄色,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9-70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分子纵横连接或粗短扭曲。此外,有后生皮层细胞、纤维等。
临床应用:
《医学启源》: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本经疏证》:乌头之用,大率亦与附子略同,其有异者,亦无不可条疏而件比之也。
夫附子曰主风寒咳逆邪气,乌头曰中风恶风,洗洗出汗,咳逆邪气。
明明一偏于寒,一偏于风,一则沉着而回浮越之阳,一则轻疏而散已溃之阳,于此见附子沉,乌头浮矣。
附子曰除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乌头曰除寒湿痹,一主治踒,一主治痹,踒躄拘挛,是筋因寒而收引,阳气柔则能养筋,又何患其不伸。
寒湿痹是气因邪而阻闭,阳气强则能逐邪,又何患其不开,于此见附子柔,乌头刚矣。
夫惟其沉方能柔、淮其散则为刚,沉而柔者无处不可到,无间不可入,散而刚者无秘不可开,无结不可解。
故附子曰破症坚积聚血瘕,乌头曰破积聚寒热,于此可见其一兼人血,一则止及气分矣。
又《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治寒疝,只用乌头一味,篇中论脉甚详,尤在泾释之尤妙,曰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
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此用乌头之脉也;曰寒疝绕脐痛,自汗出,手足厥冷,曰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阴缩,此用乌头之证也。
此外,用乌头之法,犹有二证:一则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乌头汤。
一则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
乌头汤、比于麻黄,抵当乌头桂枝汤、比于桂枝,可知乌头为治阳痹阴逆之要剂矣。
张寿颐:乌头主治,温经散寒,虽与附子大略近似,而温中之力,较为不如。
且长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
散外邪,是其本性。
洁古谓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东垣谓除寒湿、行经、散风邪,固皆以泄散为其专职;而洁古又谓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痞坚,感寒腹痛;东垣又谓破诸积冷毒,则仍与附子同功耳。
石顽谓治风为响导,主中风恶风,风寒湿痹,肩髀痛不可俛仰,又谓治阴疽久不溃者,及溃久疮寒,恶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
按疡患固间有寒湿交凝,顽肿不退,亦不成溃、及溃久气血虚寒,悠久不敛之症,温经活血,助其阳和,则肿久溃久之症,方能相应,用乌头者,取其发泄之余气,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沍寒,确是妙药,但非真是寒湿者,不可妄用耳。
石顽又谓小儿慢惊搐溺,涎壅厥逆,生川乌、全蝎,加生姜煎服效,则慢惊固是虚寒,而此能温经以逐寒涎耳。
《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主治:
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