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

别名:

茨梨(《分类草药性》),文先果(《四川中药志》),团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osa roxburghii Tratt.2..Rosa roxburghii Tratt.f.normalis Rehd. Et Wils.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果实,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2.生于海拔500-2500m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及灌丛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西藏等地。2.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福建、湖北、广西等地。

英文名称:

Singli Roxbrugh Rose Fruit, Fruit of Single Roxburgh Rose

药材类别:

性味:

《宦游笔记》:味甘而酸涩。

归经:

入胃经、脾经、肾经

功效:

健胃;消食;止泻。主食积饱胀;肠炎腹泻

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生食。

药用部位:

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

植物形态:

1.缫丝花 灌木,高约1-2.5cm;树皮灰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常有成对皮刺。羽状复叶;小叶9-15,连叶柄长5-11cm;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cm,宽0.5-1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两面无毛。花两性;花1-3朵生于短枝顶端;萼裂片5,通常宽卵形,两面有绒毛,密生针刺;花直径5-6cm;重瓣至半重瓣,外轮花瓣大,内轮较小,淡红色或粉红色,微芳香;雄蕊多数,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心皮多数,花柱离生。果扁球形,直径3-4cm,绿色,外面密生针刺,宿存的萼裂片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2.本变型花为单瓣,粉红色,直径4-6cm。

药物性状:

果实呈扁球形或圆锥形,稀纺锤形,直径2-4cm。表面黄褐色,密被针刺,有的并具褐色斑点;先端常有黄褐色宿存的花萼5瓣,亦被披针刺。纵剖面观:果肉黄白色;种子多数,着生于萼筒基部凸起的花托上,卵圆形,浅黄色,直径约1.5-3mm,骨质。气微香,味酸、涩、微甜。

临床应用:

1.《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消食积饱胀,并滋补强壮。
2.《四川中药志》:解暑,消食。

主治:

主治中暑,食滞,痢疾,遗精,带下病,食积饱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