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

别名:

狗牙半支、石指甲、半支莲、养鸡草、狗牙齿、瓜子草、半枝莲、三叶佛甲草、山护花、鼠牙半支、狗牙草、佛指甲、白蜈蚣、地蜈蚣草、太阳花、枉开口、狗牙瓣

来源: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dum sarmentosum Bunge[S.sheareri S.Moore]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向阳山坡、石隙、沟边及路旁湿润处。资源分布:分布十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英文名称:

HERBA SEDI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归经:

入胆经、小肠经、肝经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淋病;泻痢;肺痈;肠痈;疮疖肿毒;蛇虫咬伤;水火烫伤;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湿疹;带状疱疹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50-10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搽;或取汁外涂;或煎水湿敷。

药用部位:

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茎匍匐地面,随处生根。叶三片轮生,无柄,倒披针形,扁平。小花淡黄色,顶生,排成聚伞花序;萼片阔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5~5厘米,肉质;花瓣5枚,黄色,先端有长突尖;种子细小,卵圆形。四季均可采收,全草入药,多鲜用。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各地。生于岩石上或栽培。

植物形态:

垂盆草 多年生肉质草本。全株无毛。根纤维状,不育茎匍匐,长 10-25cm,接近地面的节处易生根。叶常为3片轮生;叶片倒披针形全长圆形,长1.5-2.5cm,宽3-7mm,先端近急尖,基部下延,狭而有距,全缘。聚伞花序,项生,有3-5分枝,花小,无梗;萼片5裂,宽披针形,不等长,长3.5-5mm;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5-8mm;雄蕊10,2轮,比花瓣短;鳞片5,楔状四方形,先端稍微凹;心皮5,长圆形,略叉开,长5-6mm。蓇葖果,内有多数细小的种子。种子卵圆形,表面有细小的乳头状突起。花期5-7月,果期7-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阴湿环境,较耐寒,适宜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栽培技术 用分株、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北方于春季4-5月,挖出全林,分株后按行株距30cm×15cm栽种,每穴l-2株。扦插繁殖:截取健壮枝条,扦插于苗床中,经常保持床上湿润。L0d左右即叶生根,成活率90 %以上。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松土除草,为了预防高温季节日照过强,可适当间作白凤仙、决明子、望江南或其他中草药遮荫。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全草稍卷缩。根细短,茎纤细,棕绿色,长4-8cm,直径1-2mm,茎上有10余个稍向外凸的褐色环状节,节上有的残留不定根,先端有时带花;质地较韧或脆,断面中心淡黄色。叶片级缩,易破碎并脱落,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至矩圆形,棕绿色,长1.5cm,宽0.4cm。花序聚伞状;小花黄白色。气微,味微苦。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长方形细胞,外壁增厚。皮层约为茎的2/3,内外侧l-2列细胞的壁呈连珠状增厚,非木化。维管束外韧型。髓部三角形,细胞壁厚,非木化,有明显的孔沟,胞腔狭小。

临床应用:

1、治烫火伤、痈肿恶疮、乳腺炎、腮腺炎、丹毒、疤疖:将适量的新鲜垂盆草捣烂,敷于患处,数日即可疾愈。
可治恶疮、丹毒、火烫伤。
2、消炎退肿:垂盆草25g。
将垂盆草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50%软膏,局部外敷。
可消炎止痛。
3、治肝癌:垂盆草、半枝莲、生瓦楞子、石燕各30g,漏芦、薏米各15g,当归、丹参、红花各9g,八月札、白芍、陈皮各6g。
水煎3次,分服,每日1剂。
4、治肺癌:垂盆草、白英各30g。
水煎,去渣,温服,每日1剂。
坚持服用,能使病情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病灶逐渐缩小。

主治:

用于湿热黄疽、咽喉肿痛、痈疖肿毒、泄泻、痢疾、淋证、水火烫伤、湿疹等。 现代用治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蜂窝织炎、咽喉炎、毒蛇咬伤等。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12~30g,水煎服;鲜品250g,外用鲜品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