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蚕

别名:

僵蚕(《千金方》),天虫(《药材资料汇编》),僵虫(《河北药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全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auveria bassiana(Bals.) Vaillant.采收和储藏:过去收集的僵蚕,均为自然病死者。近年来进行人工接种培养,方法是:在蚕4次蜕皮后,将白僵菌用温水或冷水调成菌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蚕体上,以蚕体见湿为度。接种后15-20min第14次给桑,以后每隔5-6h给桑1次。饲养室的温度以24-26℃,湿度90%为宜.避免通风.接种后,蚕陆续发病死亡.要及时拣出,另行摊放,保持同样温主,待其充分发僵变白后,置于通风处风干或弱光下晒干。

药材产地:

生长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英文名称:

White silkworm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味辛;咸;性平。①《本经》:味咸,平。②《别录》:辛,平,无毒。③《药性论》:微温,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肺,胃经。①《纲目》:厥阴、阳明。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效:

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

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

药用部位: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动物形态详"原蚕蛾"条。

植物形态:

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药物采收:

用白僵病菌孢子接种在家蚕皮肤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使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因而发病毙僵,形成僵蚕。1.准备工作:接种前4-6天,将蚕房、蚕具清洁消毒,用2%浓度的福尔马林,加温至24℃以上,按每平方尺喷15ml,密闭24小时;亦可用0.2%赛力散、0.5%或1%石灰浆的混合剂,每平方尺喷洒25ml。2.接种:当蚕大眠(四眠)后,五龄响食前,取僵蚕洗液,或人工培养的白僵菌,调成均匀的浮悬液(天冷用温水,水温不超过32℃,天热用冷水),用单管式喷雾器,均匀地喷射到蚕体上,以蚕体见湿为度。下菌多少是生产僵蚕的一个关键。所以菌种数量应根据气候条件和饲育品种而定,广东增城地区每1mm(3)菌液中含8-10万个孢子左右,江苏无锡地区,一般1mm(3)菌液中含5-6万个孢子为宜。3.管理:接种时,饲育室要保湿保温,以干燥差0-1℃为标准,室温以25℃左右为宜。接种后15-20分钟第1次给桑,以后每隔5-6小时给1次,做到良桑饱食。温度和湿度是发僵率高低的关键之一,天热要降温,湿度不足要补湿,蚕僵死后应及时拾出,另窝摊放,保持温度和湿度,让其充分发僵。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显粉性,中间有亮棕色中亮黑色,习称“胶口镜面”,内有线腺环4个,呈亮圈状。气微腥,味微咸。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灰棕色或灰褐色。①菌丝体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直径1-5μm,多存于体壁或淡棕色半透明的结晶块②中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孤状,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间有1-3条极细的波纹。③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毛窝,边缘黄色;刚毛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④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划酸钙簇晶或钟乳体。此外,尚可见散在或埋于组织间的无色类结晶体。

临床应用:

1.《本草经疏》:白僵蚕,《本经》味咸,《别录》辛平无毒,然详其用,应是辛胜咸劣,气微温之药也。
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
厥阴为风木之位,主藏血,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风热乘肝脏也,产后余痛,风寒入血分也,辛能祛散风寒,温能通行血脉,故主如上诸症也。
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能灭黑gan及诸疮瘢痕也。
男子阴疡,风湿浸淫也,辛平能散风热,兼能燥湿,是以主之。
2.《药性论》:《日华子》、苏颂、元素皆取其性属阳,风热为阳邪,能入皮肤经络,发散诸邪热气也。
3.《本草求真》: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
故书载能入肝兼入肺胃,以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是皆风寒内入,结而为痰。
合姜汤调下以吐,假其辛热之力,以除风痰之害耳。
又云能治丹毒瘙痒,亦是风与热炽,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则热自解。
4.《本草思辨录》:白僵蚕,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
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是以入夜弥甚。
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
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
5.张寿颐:凡小儿惊痫夜啼,多属胎火上壅,郁热不通,宜降宜清,庶乎有豸。
《本经》以僵蚕为是症主治,其为清肃降火之义,盖亦可想而知。
《别录》以治崩中赤白,则为下焦郁热而设,清降之意,尤其昭然若揭。
可知六朝以上是药主治之大旨,并不以为祛风解表之品。

主治:

主治惊痫,喉风,头风,喉痹,丹毒,乳腺炎,中风失音,瘰疬结核。

附方:

①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②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本草衍义》) 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小儿宫气方》) ④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梅茶清凋下,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⑤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白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黄色)、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魏氏家藏方》白僵蚕散) ⑥治喉闭牙关不开者:白僵蚕,微炒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下一钱。(《中藏经》) ⑦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千金方》) ⑧治空洞性肺结核:白僵蚕、白芨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⑨治风,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黄色,细研为末,酒服。(《圣惠方》) ⑩治野火丹从背上两胁起:僵蚕二七枚,和慎火草捣涂之。(《产乳集验方》) ⑾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衣中白鱼、僵蚕等分。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千金方》) ⑿治肠风下血:僵蚕(炒,去嘴、足),乌梅肉(焙)各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下,一日三服。(《卫生杂兴》) ⒀治重舌、木舌:僵蚕一钱,黄连(蜜炒)二钱。为末,掺之,诞出为妙。(《积德堂经验方》) ⒁下奶:白僵蚕末两钱。酒调下,少顷以脂麻茶一钱热投之。(《经验后方》)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7.5~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