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别名:

山黄连、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北京]、地黄连、断肠草、山西瓜、雄黄草、假黄连、小野人血草、黄汤子、胡黄连、小黄连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lidonium majus L.[C.majus L.var.grandiflorum DC.]采收和储藏: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贮放于通风干燥处。亦可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湿润地、水沟边、绿林草地或草丛中、住宅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江苏、江西、四川等地。

英文名称:

Greater Celandine Herb, Herb of Greater Celandine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苦辛,微温,有毒。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②《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有毒。③《北方常用中草药》: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

入心经、肺经、肾经

功效:

镇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肠炎;痢疾;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咳嗽;黄疸;水肿;腹水;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粉调涂。

药用部位:

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以全草入药。

植物形态: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黄色乳汁。主根粗壮,圆锥形,土黄色或暗褐色,密生须根。茎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细长柔毛。叶互生,一至二回奇数羽状分裂;基生叶长10-15cm,裂片5-8对,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缺刻;茎生叶长5-10cm,裂片2-4对,边缘具不整齐缺刻,上面近无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脉上更明显,绿白色。花数朵,排列成伞形聚伞花序,花梗长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长约1.5mm;萼片2枚,椭圆形,淡绿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圆形或长卵状倒卵形,黄色,长0.8-1.6cm,宽0.7-1.4cm,两面光滑,雄蕊多数,分离;雌蕊细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头状,2浅裂,密生乳头状突起。蒴果长角形,长2-4.5cm,直径约2mm,直立,灰绿色,成熟时由下向上2瓣。种子多数细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6-9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和壤土上。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种,按行距100cm开浅沟,播种时将种子与倍量细沙混拌均匀,条播,覆土5cm,轻轻镇压,浇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齐后,过密处应间拔,株距25-30cm,并清除杂草。病虫害防治 生长期间有棉红蜘蛛为害茎叶。发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锥状,密生须根。茎圆柱形,中空;表面黄绿色,有白粉;质轻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叶片完整者羽状分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白色柔毛,尤以叶脉为多。花瓣4片,卵圆形,黄色,常已脱落。蒴果细圆柱形,有众多细小、黑色具光泽的卵形种子。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裂片先端叶缘细胞壁呈乳头状突起。上下表面疏生多细胞非腺毛,以下面叶脉处较多而且长。非腺毛3-13个细胞,长150-1500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波状角质层。皮层外侧有2列含叶绿体的下皮细胞,其下3-4列细胞壁稍厚。维管束约10个,环状排列。韧皮部散有细小的乳汁管,其外侧有韧皮纤维;木质部由导管及木薄壁细胞组成。髓大,多中空。 理化鉴别 (l)取本品粉末5g,氨水碱化,氯仿20ml浸泡过夜,滤过。氯仿液分为2份,一份留作薄层点样,另一份挥去氛仿,以1%盐酸2ml溶解,放入试管中,滴加改良碘化钦钾试液,溶液立即产生红棕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2)薄层色谱 ①取(l)项氛仿浸取液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屈菜碱、四氢黄连碱、白屈菜红碱、血根碱加氯仿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乙烷一氯访一甲醇(6:3:0.3)展开,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②取(l)项氯仿浸提过的药渣,充分挥去溶剂后,再以甲醇浸泡过夜,滤过后,浓缩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小檗碱、黄连碱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9:9)为展开剂,氨蒸气饱和,展距10cm,取出晾干。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临床应用:

1.《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
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2.《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3.《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4.《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5.《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
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主治:

用于胃炎,胃溃疡,腹痛,肠炎,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虫咬伤。

附方:

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胃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保健应用:

1~3钱;外用适量,研粉调膏或捣烂敷患处。